2024年4月25日星期四

胡适的“怕太太俱乐部”



胡适的“怕太太俱乐部”,这个典故,其来有自! 要知道它的详情,这当然要从胡适说起:

近代知名学人胡适博士,怕老婆,曾经名闻天下! 这是因为:

胡适13岁,就由母亲作主,与小脚江冬秀女士订了婚。

因为江冬秀的舅母, 是胡适的姑婆,两家既是亲戚,又门当户对,同时八字还很特别合, 于是便订了婚。 但两人从订婚到结婚的14年间,竟然从未见过面,当然更别提有没有恋爱了。

胡适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份“婚约”,那是为了要孝顺母亲! 因他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 一手将他抚育成人。 所以他对母亲是百依百顺, 竭尽孝道!

订婚后,胡适先去上海,后又去美国读书。

开始,他还与江冬秀通过几封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信是越来越少,而谣言却在家乡越传越多,说是胡适娶了外国的洋婆子,不会回来了 。

江冬秀坐不住,也顾不得还是没过门的媳妇的颜面,有事没事就到上庄胡家跑,帮婆婆做家事。 江冬秀的这番苦心, 得到了胡母的激赏。

于是胡母亲左一封信、右一封信的催胡适赶快回来完婚。 胡适虽然实在不想结这个婚,但却为了不让母亲大人失望,他以一种“舍身取孝”的精神,在二十七岁那年终于回到了安徽老家。

这年冬天,胡适和江冬秀结婚了。 胡适在新房门上自嘲地贴了一副对联:

上联:“三十夜大月亮”,下联:“二十七老新郎”。

在当时兴早婚的徽州,二十七岁的新郎就算老的了,而二十八岁的新娘,已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老新娘了。

婚后,江冬秀侍奉公婆,更是孝顺得体。 虽然她很能忍,但也绝非老实可欺。 属虎的她,将属兔的胡适,管得一生都没脾气。

1918年冬,江冬秀从老家来到北平与胡适共同生活。 一个小脚女人,大字不识几个,从乡下来到京城,现在还走进了当时一大堆知名的文人圈里,照理说应该胆怯,或者说畏畏缩缩才是! 但江冬秀却没有,她反而以一个女主人的姿态, 与京城的一帮子作家、教授打交道,她不造作,不虚伪,完全以本色示人,将日子过得风生火起。

1923年秋,胡适到杭州疗养,江冬秀不放心胡适的起居生活,特意写了一封错字、别字连篇的信给表妹曹诚英,托她帮忙照顾一下表哥的生活。 曹诚英是她与胡适结婚时的伴娘,此时正在杭州读书。

可是让江冬秀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杭州的风花雪月, 让表哥和表妹, 掉进了西湖的温柔乡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人瞒着她,堕入 情海, 做了一对要死要活的鸳鸯蝴蝶。


江冬秀得知此事后,终于发威了。 胡适刚回家,她便一声“虎啸”般的吆喝,把毫无准备的胡适吓懵了。

到底是知识分子反应快,回过神来,当即抵赖,死不认账,并做出一脸无辜的样子,说是冤枉好人。

这时江冬秀也横了脸,说:“半斤鸭子四两嘴,你至今还嘴硬,你诚心要娶你表妹,就将我娘儿俩先杀了。” 她手里正抱着哭得小 脸通红的儿子。

胡适这时也犯了牛脾气说:“别拿死呀活的吓唬人,有本事你就……” 话还没说完,只见江冬秀从桌案上抓起一把裁纸刀,高举过头对着儿子:“不如我先杀了他, 再自杀,省得我娘儿两个碍着人家讨小老婆。” 胡适顿时吓得脸都变了色,大喊:“冬秀,你可别胡来!冬 秀,你别乱来呀!”

江冬秀哭着说:“就让我娘儿两个死给你看。” 这时早有家里佣人过来, 一把抢走了裁纸刀,可是江冬秀并不罢休,又抓起一把剪刀朝胡适扔了过去,剪刀差一点戳伤了胡适的脸,这一吓,让胡教授好生胆寒,就差点没跪地叫姑奶奶了。

经此一劫,胡适与曹诚英并未就此收心,他们仍保持着通信联系。 尽管他们刻意避着江冬秀,但曹诚英的一封信,还是不知为何落到了江冬秀手里,信中说:“我们在这个时期通信,很要留心……糜哥(曹对胡的昵称),在 这里让我喊你一声亲爱的,以后我将规矩地说话了。”

江冬秀听人念着那句: "让我喊你一声亲爱的",简直气疯了。 那天她将胡教授从床上拎了起来,打开大门,面对四合院里的左邻右舍,大喊大叫:“……你这个大学者、大文豪像什么话,人前人五人六的, 背地里拈花惹草,吃着碗里的,霸着锅里的。你让大家评评理,这么肉麻的信是人写的么?”

弄得胡适脸上青一阵紫一阵。

江冬秀并没有就此放过曹诚英。 后来,曹诚英在四川谈了个男朋友,有一次,江冬秀在麻将桌上正好碰到了那个男朋友的表姐,她便将曹诚英骂了个狗血喷头,表姐赶紧回家叫表弟退了婚。 曹诚英受不了这个打击,跑到峨眉山要去做尼姑……

江冬秀的大名和胡教授怕老婆的“新闻”,就这样同时传了出去。 那些在家受气的太太们,纷纷来请她拿主意。

梁实秋为了娶新派小姐,要与元配程季淑离婚,程季淑哭着来找江冬秀。 江氏拍案而起,鼓励程氏打官司,还自愿出庭作证,最终梁实秋败诉。 此案轰动京华,江冬秀的名气一时不让大学者胡适。

因此胡适怕老婆的事, 名闻天下!

但在男人的社交圈子, 传统的观念, 说男人怕老婆是很没面子的事!

不知是否为了这原由, 于是胡适大量收集各国关于“怕老婆”的文学故事、笑话和漫画,根据他“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治学方法, 得出了一个有趣的发现:

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里,只有德国、日本、苏联3个国家没有“怕老婆”的故事。 由此,胡适还发表了他的怕老婆宣言:

一, 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民主自由的国家;而凡是没有这种故事的国家,都是集权专制的国家。

二, 成立一个“PTT俱乐部”。 有一天,胡适邀请一班朋友聚会,并给每个人都发了一枚纽扣,上面有3个英文字母PTT。 “PTT”是:“怕太太”的拼音缩写。 因此成立了一个怕太太俱乐部, 之所以成立怕太太俱乐部,就是为了让大家不再为惧内行为感到羞愧。

三, 倡导新的三从四德:

新三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

新四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

在心理学上,这些行为都是胡适为自己“惧内”的合理化表现,为的是获取阿Q似的精神满足。 面对悍妻,胡适从不敢坚定自己的选择,只会选择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逃避策略。 这,正是他退缩型人格的悲剧。

胡适少有的反叛行为,当他在青岛大学教书时,对沈从文追求张兆和表示了充分的理解。 与其说这是他对自由的认可,倒不如说是他对爱情的呼唤。

然而,胡适自己,却用“惧内”的标签, 将自己的退缩性格合理化,放弃任何反抗,而与江冬秀的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延续一生。

2024年4月14日星期日

胡适的爱情之路,不胜坎坷!

 (一)

我的一生中,对胡适印像最为深刻,但并没有把他当作偶像。 虽然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他的著作,尤其他的“胡适文选”,是我青少年时期的最爱

从他的著作中,我获得很多有关思想上的启发。 他早年提倡白话文,并且赞成西化,但他的写作和生活的态度,却仍然保留不少中国故有的传统文化气息。 这是令我敬佩的!

民国初年,胡适来美国留学,最先是在康奈尔大学学农,后因兴趣不合,而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哲学博士学位。 他曾经追随哥大杜威博士,研习他的实证主义哲学。

因此胡适的思想,受到很多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 他时常告诉青年学子,在做学问或做人处事时,要牢牢地记住:“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

这四句话,对我来说,一生都奉为圭臬,真是受用无穷。

其次他也曾经大声疾呼,告诫年青人:“为人处世,一定要做一个独立特行的人。”

在此他所谓的独立特行,并不是与众不同,而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要有他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他自己的是非对错标准。 不要盲从,不要迷信,不要崇拜偶像;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人云亦云,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跑。

又就胡适的婚姻而论,胡适与江冬秀,早年由双方家长出面订了婚。 不久之后,由于江家不断催促,要办结婚喜事,时正在美国读研究所的胡适 ,为了遵从母命,不得已特地由美国赶回家乡,与江冬秀办完结婚喜事!

胡适当时在新房门上自嘲地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三十夜大月亮”,下联:“二十七老新郎”。 在当年兴早婚的徽州,二十七岁的新郎就算老的了,而二十八岁的新娘,就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老新娘了。

胡适一生,虽然他也谈过不少次的恋爱,但他一直遵守他母亲的庭训,始终如一地与他的元配夫人、不识知无的江冬秀女士,相守白首偕老。 虽然他们两人的文化水平相去遥远,但他并不嫌弃她,这又令我敬佩不已!

据说,胡适在北大教书时,课堂上若有风,而临窗有女生,他会走过去关上窗户。

1955年11月, 张爱玲到纽约,与胡适见面两次后恰逢感恩节,胡适打电话约张爱玲跟朋友们一起吃中国馆子,因怕她“一个人寂寞”。

由此可见胡适的细心、体贴、绅士风度,但凡跟胡适打过交道的女性,多对他留下极好的印象。 而那些爱过他的女子,也一生怀抱温暖。

因此胡适一生,极有女人缘,这可能是源于他这种关心女性的天性!

胡适的这一生中,虽然谈过多次恋爱, 但他的爱情之路,却不胜坎坷:

他跟韦廉斯有过初恋,跟陈衡哲有过爱恋,和陆小曼有过暗恋,而他真正爱恋的,应该是曹诚英,当时他们爱得披肝沥胆,刻骨铭心,但却因胡君有妇,在那个思想 保守年代,他们的爱情,当然难有善果。

(二)

先来谈一谈他与韦莲司:

1914年胡适在美国纽约州康奈尔, 参加一个婚礼, 邂逅了韦莲司(Edith Williams)女士。 韦莲司比胡适大六岁,但他们一见如故,彼此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韦莲司是一位自由创作画家,她的父亲则是康奈尔大学地质学教授。

此后,他跟韦莲司彼此鱼雁往返。 在胡适心中,视韦莲司是新女性的理想典范。

“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项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 、魄力、热诚于一身者,唯一人耳。”   胡适在他的日记中如此写道。

从此他俩在月下散步,湖边谈心。 韦莲司是学艺术的,正在纽约艺术学校读书,胡适的文化底子是很厚,所以他们谈论艺术、谈论天下大事,渐渐的感情越来越深。

1915年秋,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与韦莲司同在纽约,因此他们经常约会,也经常通信,胡适在短短两年中竟写给韦莲司100多封“情书”。

有一次他们在纽约曼哈坦区韦斯莲的寓所,第二次见面。 他回忆:“两人彻夜长谈,十分愉快”。 可是,胡博士十分保守拘泥,不敢越雷池一步,使热情奔放的韦莲司十分失望。

同时由于韦莲司的母亲非常保守,反对异国通婚, 对胡适充满种族和宗教成见;又得知他有婚约在先,更是暴跳如雷,演出美国版的“棒打鸳鸯”。 于是她母亲火速把韦莲司召回老家伊萨卡,让她任职康奈尔大学兽医系,以便严密看管。

伊萨卡是纽约州中部小镇、康奈尔大学所在地。

但此时胡已转学到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哲学博士学位,于是韦莲司就把纽约住所,交给他使用。 在这期间,韦莲司使用过的物品,胡适为尊重她的摆没,都原封不动,直到1917年他回国为止。

多年阔别,韦莲司在家乡耐心等待。 胡适再回到美国,不辞辛劳跋涉,特地奔往伊萨卡跟她见面,但“相见时难,别亦难”,他行色匆匆,又要赶回中国。

当时他因赶回中国完婚,但这一事实,不能阻止韦莲司的单相思,她曾写信表达她对胡适深刻的同情:“你俩都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神台下的牺牲者 。”

此后,身处两地的胡适与韦莲司常有书信往来。

狂狷的韦莲司曾给胡适写过这样火热的情书:“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 ,“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 的床……我想念你的身体,更想念你在此的点点滴滴……

1933年胡适作为文化使者应邀访美时,两人在伊萨卡重逢,这对有情人终有机会得以鸳梦重温。 干柴烈火,本该在十年前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当时韦莲司写给胡适的信,最能表达她的真情:

“亲爱的适,我爱你!虽然我只是个渺小的女人,但相信你也一定爱我。

你的爱情好像空气和阳光,经常笼罩着我。 假如我们能够生活在一起,那是多么美好,就像共同流进山谷的两条小溪。 ”

后来,胡适曾介绍女友曹诚英,到康奈尔大学进修遗传选种专业,韦莲司毫无保留地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可见韦莲斯对胡适的真爱!

1938年,胡适上任中国驻美特命全权大使,虽然没有携带妻室,但地位和责任,不允许他私自会见心上人。 他语重心长地写下了如下诗篇:

四百里的赫贞江,
从容的流下纽约湾,
恰像我的少年岁月,
一去了永不回还。

这江上曾有我的诗,
我的梦,我的工作,我的爱。
毁灭了的似绿水长流。
留住了的似青山还在。

1939年,借参加康奈尔大学校友会之便,胡适回到伊萨卡,他俩才有机会互诉衷肠。 她送给他一只戒指,戒面刻“胡适”的英文名字。

时光荏苒,1946年胡适卸任,她也退休。

1953年,胡适夫妇赴美,就住在她家。 一共住了27天。 可能感受到两人的纯真,“河东狮”冬秀再也没有怒吼了。

1957年,胡适夫妇返回台湾,韦莲司把伊萨卡冷清清的屋子卖掉,支身到加勒比海岛国巴巴多斯定居。

1958年,她把刻有中文“冬秀”字样的餐具,全送给胡适太太。

1962年,得知胡适去世的噩耗,她把仅有的几千块美金倾囊成立“胡适基金会”,用于出版和译述胡适遗作。 韦莲司也没有嫁人,一直独守着她与胡适的那段感情。

胡适去世后,韦莲司竟和江冬秀成了朋友,并忙着整理胡适给她的书信,忙着为他成立出版基金。

同时她还收集了胡适寄给她的500封信,送给江冬秀。 这些信件后来都保存在“胡适博物馆”,应该是研究胡适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1971年,她以85岁高龄在巴巴多斯逝世。 空候一生的韦莲司在一个小岛上孤独地死去,遗物中有完好无缺地保存着的胡适的书信和稿件。

对她来说,胡适不仅是白马王子,还是她崇拜的偶像。

她曾说过:“胡适不是我个人所有,他属于全世界、全人类”。

这段震撼人心的柏拉图式爱情,还包含了纯洁的友谊,令江冬秀这个醋坛子也不得不承认:甜蜜的既成事实,彼此就成为挚友。

(三)

再谈一谈胡适与曹诚英:

曹诚英,安徽绩溪人,出身富裕家庭,跟胡适是同乡,比胡适小11岁。

1917年,胡适奉回母命由美国回家,办理与江冬秀的婚礼。 他在婚礼上认识了曹诚英,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她是四个伴娘之一。

但她却和新郎胡适擦出了爱情的火化,这本来有悖常理,但爱情这种事,彼此来电,谁也挡不住! 此时他们也都没想到,这次婚礼上的邂逅,注定了他们后来漫长的苦涩恋情。

胡适对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诚英也很景仰大名鼎鼎的年轻学者胡适。

此后他们开始通信,曹诚英请胡适指导她写诗和修改诗作。

1919年,曹诚英也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嫁。 三年后,由于无所出,诚英的丈夫纳妾,她一怒之下,离婚了结。

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研究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的会议。 休会期间因病到杭州烟霞洞休养,曹诚英随之而来。 在这里,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胡适形容,是“驱不走的情魔”,是“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也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缠绵热烈的一段恋情,以致有了结晶。

三个月后,回到北平,他提出和太太离婚,江冬秀立即呼天抢地,拿把菜刀对准他,威胁说:“到了这地步,两个孩子我也不要了,我先杀两孩子,再自杀 !你要到哪里,随你的便!”

胡适当场被吓得偃旗息鼓,落荒而逃,只好悄悄地带诚英去堕胎。

怀念这段苦涩的婚外情,胡适曾在《如梦令》一词中写道:

“月明星稀水浅,到处满藏笑脸。
露透枝上花,风吹残叶一片。
绵延,绵延,割不断的情缘。 ”

此后,胡适帮助诚英念完南京东南大学农科。 1933年,他介绍她到康奈尔大学进修遗传选种专业;此时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正是胡适的美国女友韦莲司。

1937年,她取得硕士文凭回国,在安徽大学农学院执教,成为中国首位农学女教授。 她不仅农学有专长,还善诗能文。 对胡适一直痴情不改,一往情深,鸿雁不断,相互都品尝着苦涩的婚外恋情。

1939年,她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那是一位留美博士。 可是江冬秀怀恨在心,穷追不舍,极尽诋毁之能事,以致男家退婚。

曹诚英因别人毁谤她,气得要上峨眉山做尼姑。

这件事,在胡适1940年年2月25日日记中,有明确记载:

“吴健雄女士(按:吴健雄是胡适的学生,曹诚英的同学和朋友)说:友人传来消息,佩声(即曹诚英)到峨眉山去做尼姑了。这话使人伤感,佩声去年旧历 七夕寄一诗云:

孤啼孤啼,
倩君西去,
为我殷勤传意。
道她未病呻吟,
没半点生存活计。

忘名忘利,
弃家弃职,
来到峨眉佛地。
慈悲菩萨有心留,
却又被恩情牵系。

此外无一字,亦无住址,故我不能回信。 邮印只有“西川,万年寺,新开寺,八个字可认。 ”

曹诚英有出家念头时,胡适远在大洋彼岸任中国驻美大使,已经鞭长莫及,幸亏其兄曹诚克力劝她下山,才没有削发为尼。

1941年年春,吴健雄再次传递了曹诚英的讯息给胡适。 吴健雄在信中说:

“连接佩声信,历述三年来苦况。伊身体素弱,近更百病皆生。据其他同学来信云,佩声肺病已达第三期,令人闻之惊骇!佩声之聪明才能 ,在同学中不可多得;惟不能驱情魔,以致怀才莫展,至以为惜!

伊每来信,辄提及三年来未见先生半言只字,虽未必如此,然伊渴望先生之安慰告知”

胡适于是托吴健雄带一封信给曹诚英,并附上300元美金:

若还与她相见时,
道过真传示;
不是不修书,
不是无才思,
绕清江,
买不得,
天样纸!

多么凄艳的情诗,多么令人感叹心酸!

曹诚英对胡适,一直是痴情不改,一往情深,鸿雁不断,相互都品尝着苦涩的婚外恋情。

人们都说,胡适是“文化的巨人,爱情的侏儒”。 试问:又有哪一位男子婚姻不成,却能对情人如此一竿子负责到底?

直到1949年2月,胡适经上海准备离开大陆时,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请胡适吃饭,请来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曹诚英作陪,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当时曹诚英曾劝胡适留下来,胡适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听从她的劝告,还是跟着蒋介石到了台湾。 从此两人鸿雁断绝,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

她支身滞留大陆;之后两岸两重天,音讯中断。 诚英曾用诗句表达自己的心情:

“鱼沉雁断经时久,未悉平安否”?

在新中国,她在沈阳农学院任教。 她对自己那段刻心铭骨的爱情埋葬在心灵深处,也没有人记得起这位徐娘半老的教授和“帝国主义走狗”胡适,有过一段浪漫情史,因而逃过了历次政治 运动的迫害。

当年国内生物学界推崇以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魏斯曼-摩尔根主义遗传学被斥为异端邪说,而曹诚英在美国所学的遗传学是属于后者。 他适应潮流,遂改研究马铃薯育种并取得卓越成绩,成为中国头号的马铃薯专家。

她1958年退休,落户老家绩溪。 她原想自筹资金建一个养猪场、气象台,但当时中国正在大办人民公社,取消私有制,她的设想游离现实,因而一一落空,生活上十分清苦孑寂。

1973年她患肺癌病逝于上海。

曹诚英留下遗嘱,把一生积蓄重修杨林桥,这正是外界进入绩溪必经之路,也是她和胡适相约安度晚年的地方。

她遗体安葬在公路旁,她想在这里静静地等待,有朝一日,胡适重回故里,她将张开双臂迎接他。 她哪里知道,胡适先生已先她十一年撒手人寰。

1990年,胡适得到恢复名誉,他和曹诚英教授来往书信也得到公布,来到“江南才女”墓地的瞻仰者络绎不绝。

李敖1962年所煽起的中西文化论战

 (一)

一百多年来, 国内中西方文化优劣的论战, 累见不鲜.

最早是在五四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主义和民主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探索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其中中西文化的 比较和冲突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因此中西文化论战在五四运动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文化的束缚,需要向西方学习,吸收现代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 他们主张以西方文化为榜样,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应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留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实现中西文化 的融合与共生.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时期的中西文化论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探索.  

1962年在台湾由李敖也掀起一场中西文化论战!


现在让我来谈一谈: “1962年在台湾由李敖所掀起的中西文化论战!”

谈到”文化”, 首先要问”文化”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文化这一词汇, 它是具非常广意的含义, 很不容易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 但我个人认为, 文化就是一个族群, 共同生活的一切呈现!

知名作家龙应台曾说:

  “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因此, 品位、道德、智能, 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这种优秀传统的中土文化, 它是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让我们常常感到自傲!

但近一百多年来, 由于欧风东渐, 西方文化入侵中土, 更由于满清末年, 清政府政治腐败, 国势趋弱, 累受外国列强欺凌, 国内一般有识之士, 念兹在兹 , 不断地在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并探求中西方文化之异同, 为何西方的科技文明会比中土进步得如此神速?

有人认为, 这都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只重人文学术之钻究, 而忽略对现代科学之研发, 有以致之!

因此曾经有人主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或”截长补短, 学习别人家的长处”; 但也有人认为, “要学人家, 就应该学得彻底, 最好全盘西化! ”

1962年在台湾, 由李敖所扇起的中西文化论战的起因是:

1958年
胡适从美国到台湾, 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以后, 目睹台湾岛内的政治气氛十分沉闷与压抑, 特别是文化方面, 保守势力非常活耀, 内心是相当痛苦的. 他作为代表以西方稳健 型为文化发展模式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 当年在台湾不断地为学术独立和言论自由, 而奔走呼吁.

1961年11月, 胡适在台湾召??开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上发表题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著名演讲, 他说:

“我认为我们东方这些老文明中, 没有多少精神成分. 一个文明容忍像妇女缠足那样惨无人道的习惯到一千多年之久, 而差不多没有一声抗议, 还有什么文明可说? 一个文明容忍 “种姓制度”(the caste system)到好几千年之久, 还有多大精神成分可说? 一个文明把人生看作苦痛, 而不值得过的, 把贫穷和行乞看作美德, 把疾病看作天 祸, 又有些什么精神价值可说?

现在正是我们东方人应当开始承认那些老文明中, 很少精神价值或完全没有精神价值的时候了. 那些老文明本来只属于人类衰老的时代──年老身衰了, 心智也颓唐了, 就 觉得没法子对付大自然的力量了. 的确, 充分认识那些老文明中并没有多大精神成分, 甚或已没有一点生活气力, 似乎正是对科学和技术的近代文明要有充分了解所必需的一种智 识上的准备. 因为这个近代文明, 正是歌颂人生的文明, 正是要利用人类智能改善种种生活条件的文明. ……

我主张把科学和技术的近代文明看作高度理想主义的??、精神的. 我大约三十多年前说过: “这样充分运用人的聪明智能来寻求真理, 来控制自然, 来变化物质 以供人用, 来使人的身体免除不必要的辛劳痛苦, 来把人的力量增加几千倍几十万倍, 来使人的精神从愚昧、迷信解放出来, 来革新再造人类的种种制度 以谋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样的文明是高度理想主义的??文明, 是真正精神的文明. ”

殊不料, 这篇题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讲稿, 立即遭到了卫道士诸公如东海大学教授徐复观、政论家郑学稼等人的“口诛笔伐”, 甚至恶意诋毁. 一时间围剿、 责难的文章纷纷出笼, 热闹不已.

徐复观说: “看到胡博士在东亚科教会的演说, 他以一切下流的辞句, 来诬蔑中国文化, 诬蔑东方文化, 我应当向中国人、东方人宣布出来, 胡博士之担任中央研究院 院长, 是中国人的耻辱, 东方人的耻辱. 我之所以这样说, 并不是因为他不懂文学, 不懂史学, 不懂哲学, 不懂中国的, 更不懂西方的, 不懂过去的 , 更不懂现代的, 而是他过了七十之年, 感到对人类任何学问都沾不到边, 于是由过分的自卑心理, 发而为狂悖的言论, 想用诬蔑中国文化、东方 文化的方法, 以掩饰自己的无知, 向西方人卖俏, 因而得点残羹冷炙, 来维持早已掉到厕所里去了的招牌. 这未免太脸厚心黑了. ”

此时徐复观已近六十岁, 颇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性. 有人称他是一位“天赋热情充沛、疾恶如仇的人, 常会因情绪激动, 破口直言, 而笔锋又凌厉 尖锐, 不免予人以刻薄的口实之之感”.

这时胡适已在病中, 似未有任何答辩, 但他在去世之前曾激动地提及这件事.

接着, 老立委胡秋原在《文星》第五十一期(1962年1月1日)上发表二万七千字的长信《超越传统派、西化派、俄化派而前进》. 他不以胡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为然, 警告人们不可在“复古”、“西化”中二者选一, “因复古只足以促成洋化, 而洋化无论西洋化、北洋化, 到最后是 亡国”, 同时告诫年轻的朋友们应当“认真的、规规矩矩的做人, 认真的、规规矩矩的求学, 以便将来有机会认真的、规规矩矩的立国”.

胡秋原的这一“荒腔走板”的论说, 立即遭致当时文星主编李敖的反驳.

李敖在《文星》第五十二期(1962年2月1日)《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中, 一枪连挑五十几位中国三百多年来的古今人物, 并直截了当地声称这些人都是有病的. 这些病包括义和团病、中胜于西病、古已有之病、中土流行病、不得已病、酸葡萄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病、 挟外自重病、大团圆病、超越前进病等等, 不一而足.

他甚至还认为“取长舍短, 择善而从”地面对西方文化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他说:

“我们面对西方现代文化, 就好像面对一个美人, 你若想占有她, 她的优点和'缺点'就得一块儿占有”, 企图改正美人缺点, 就是妄自尊大的厚颜;?? 因此“我们 一方面想要人家的胡瓜、洋葱、钟表、番茄、席梦思、预备军官制度, 我们另一方面就得忍受梅毒、狐臭、酒吧、车祸、离婚、太保(不知害臊)、大腿舞和摇滚而来的 疯狂”.

李敖后来在《文化论战的一些史料与笑料》一书中, 将胡适的那篇英文讲稿以及自己这篇《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视为这一场论战中“真正在思想'趋向' 方面指路的文献”, 而“其他的大量文字, 有的是这条路上的压路机, 有的是这条路上的拦路虎……”

(二)

当《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发表后, 李敖自己也惊讶了. 这篇文章竟给他带来了始料未及的“不虞之誉”与“不虞之毁”, 一时间是 “数不清的来信, 数不清的批评、赞扬、支援、恐吓, 以及数不清的文字上的辩驳讨论”. 李敖突然发现自己此时已然成了《文星》上的一个焦点人物. 于是聪明过人的他开始反击了.

就这样, 一方以李敖为首、另一方以胡秋原当帅, 一场言论两极、硝烟四起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于焉而爆发!

参加论战者, 支持李敖的有居浩然、许登源( 台大哲学系助教)、洪成完(台大数学系助教、何秀煌(台大哲学系讲师)、陈鼓应(台大哲学系助教)等中青年学者.

站在胡秋原这一边的有徐复观、郑学稼、叶青(任卓宣)等资深政论家.

1962年4月, 李敖在《文星》第五十四期上发表《我要继续给人看看病》, 郑学稼则有《论白话文和白话文的运动——附答李敖先生》, 同期的还有 居浩然、许登源、洪成完、李彭龄、黄富三、东方望、孟戈等人的文章.

东方望在文章中嘲笑徐复观做人不够恕道, 在胡适生前大肆攻讦, 此时又为文大捧, “在古今中外之褒贬文章中, 两个月之内, 如此转态度者, 当推徐复观教授为 第一”.

居浩然在文章中也为胡适的“西化”运动辩护, 他认为现在的“全盘西化”, 应是专就以近代西洋科学为基础的工业技术而言, 说到底就是“全盘科学化和全盘工业化 ”, 同时批评胡秋原的“俄化”问题简直“不知所云”, 甚至提出要与胡秋原公开比试一下英文的“读、说、写”能力, 且开了个洋书单, 要他“不妨 认真将这些书读通, 再谈知识社会学不迟”. 其文字充满挑衅而不留余地.

李敖则在文中嘲笑徐道邻的文化观念中无不渗透着“世界博物馆馆长”的好梦, 想以万花筒的方式, 来维持各地文化传统于不堕, 分明是在替“传统派做嫁衣裳”, 又说胡秋原“是一位病得很辛苦的大病人”, 他的长篇大论矛盾百出, 仅“超越”一文就有自相矛盾三十七处之多.

许登源在文中批评胡秋原以“立正、向前看、超越、前进”来比喻“超越”完全是一种口号, “一点也没有说到具体的方法”, 逻辑观念也不正确, 并建议胡秋原“ 应修好大一逻辑”, 再“吃一帖强烈的泻药, 把自己杂乱无章、概念不清、思考不逻辑等毛病统统泻去”, 完全是一种轻蔑的口吻.

洪成完攻击胡秋原《由精神独立到新文化之创造》一文, 认为一个“渊博常识”的知识分子, 除了先天因素外, 还必须多读及格的书, 多做硬功夫, 如果不了解及 接受新知识, 对于尚在争论中的问题狂加断说, 他便没有资格谈现代化问题, 胡秋原不过是一个“头脑不逻辑”、昧然不知“科学”为何物的“蜘蛛式的玄学英雄 ”而已, 于是奉劝胡秋原“勿玩弄名词, 也勿被名词玩弄”, “多动大脑多思考, 少动小脑耍笔杆”.

李彭龄针对徐复观《一个伟大书生的悲剧》、《过分廉价的中西文化问题》两篇文章而戏之, 怀疑徐氏根本不曾、也不能真正地了解过胡适, 徐复观笔下的胡适之, 毁也好, 誉也罢, 也就“无啥斤两了!”黄富三在驳斥徐复观时认为: “胡先生是说东方文明只有极少的精神价值, 并不是说??东方文明根本没有灵性. ”他问道: “凡是 人便有灵性吗? 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也有灵性吗? ”至于妇女缠足问题, 胡适不过是举出“包小脚”这个例子, 是想说明中国文化中缺少“精神成分”, 徐对胡适的批评 “只是向空中虚放一响而已”.

孟戈则在文中大声呼吁“我们年轻的一代, 要痛痛快快地接过这位大师交下来的历史接力棒……我们不能再兜圈子了, 再兜圈子什么都完了!”虽然《文星》在 上一期的“编辑室报告”中还特别强调“来稿只要是理性的, 而不是肌肉冲动——例如谩骂, 人身攻击, 我们将尽可能的刊载”.

  可这一期的《文星》就几乎成了一本反胡(秋原)反徐(复观)的专辑, 其中“四篇围攻胡秋原, 三篇围攻徐复观. 即使徐道邻的一封短信, 也 遭受无情的批判. 作者们熟练地运用逻辑辩证技巧, 毫不留情地把对方逼到墙角, 再用教训的口吻数落对方, 要他们回去多读点书再回来辩论”. 如此猛烈的文字火力, 让胡秋原、徐复观等人如坐针毡, 他们迁怒于《文星》, 实际上也是在责怪文星的出版人萧孟能.

就在这时, 胡秋原却突然翻脸了, 再也不愿回到《文星》来了, 而是转移阵地, 开始在《世界评论》上撰文反击《文星》上的年轻人. 他把居 浩然、李敖、许登源、洪成完四个人编为甲、乙、丙、丁四号, 予以个别批评, 甚至怀疑《文星》敢于有组织性地连篇刊文攻击自己, 是有一股势力在迫害 他. 这让萧孟能多少感到有点意外:


萧孟能则说: “原则上, 只要是言之有物, 对知识分子是有意义的,??不管它刻不刻薄, 无论是正面或是反面, 我都让它发表. 当时胡秋原对于李敖给他 的反驳与攻击, 恼羞成怒. 对《文星》拂袖而去, 如果他不这样做, 他的反驳与攻击的文章, 不管有多长, 我们还是照样刊登. 过去他的长文, 我们不但登, 而且 是一次登完. 为了他一篇长达七万字的文章, 《文星》不惜增加页数, 一期登完. 我们对他的尊重, 他是没有话说的. 相信任何其他杂志是不可能 这样做的. “

1962年5月5日, 《政治评论》刊出叶青《中西文化问题之总结》一文, 声称“'全盘西化'是一种奴婢思想, 而现在主张全盘西化的人, 多是陈序经的第三代 信徒, 所以称为'奴下奴'是再恰当没有了. 这些人, 目的不在讨论问题, 只是由于门户之见, 为'洋大人'、'学阀'看'家'而已”.

(三)

陈序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文化界主张“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 1933年12月29日, 他在中山大学礼堂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 曾引发过一场关于 文化问题的论争. 陈序经认为: “寻出一种办法以为中国文化前途计的人, 大约不出下面三个派别: 一、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 二、主张复返中国固有文化的;三、 主张折衷办法的. ”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后两派一个是“办不到”, 另一个是“走不通”, 因为“前者昧于文化的一致与和谐的真义, 而后者昧于文化发展变换 的道理”.

《文星》在第五十八期时重刊陈序经《全盘西化的理由》一文, 李敖还写了“重刊后记”, “对这位第一个提出'全盘西化'四个字的人的 一点怀念”. 这一姿态分明表示“陈序经的第三代信徒”毫不让步的决心. 至此, 文化论战进入了一个短兵相接阶段.

李敖在《文星》发表文章写“闽变”, 这下恼怒了胡秋原, 他专办一个《中华杂志》和李敖对上. 《文星》和《中华杂志》你来我往, 极尽 攻守之能事. 胡秋原招架不住, 竟将《文星》李敖等人一状告到法院. 这场论战, 就此不了了之.

显而易见, 这次中西文化论战, 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有深度的文化大讨论, 它为台湾人民扩大视野, 更新观念, 面向世界, 迎接台湾的经济起飞, 政治趋向民主, 做了一些思想上的 ??准备工作!

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

战神---麥克阿瑟将軍

(一)

世界近代史上, 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  是最为人所称道的英雄人物! 二战期间, 有些新闻媒体, 曾经称他是“战神”, 但后来人人都称他为”麦克阿瑟元帅”.

这是因他在二战时, 是太平洋战争中盟军的统帅, 所以后来人人都称他为”麦克阿瑟元帅”.

他同时也是我心目中对日作战,最崇敬的英雄人物之一. 另外一个是中华民国的孙立人将军.

有关他个人传奇性的一生, 以及他许多做人任事的作为, 在在都为后代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典范, 因此我在此愿将我对他的简略认知, 细述如下:

麦克阿瑟, 1880年出生于阿肯色州的小岩城, 他的家族, 可说是军政世家, 祖父曾任威斯康辛州的副州长, 父亲则是职业军人, 最后官拜陆军中将; 因此麦克阿瑟从小耳濡目染, 养成他要做军人的志向和性格. 他曾自豪的说; 

他还没有会认字时, 就已经会开枪了; 他还不会写他自己的名字时, 就已经会骑马奔驰如飞.

1903年, 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 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 毕业后, 任职于美国陆军工程部队, 职称是少尉工程官. 瞬即被派往菲列宾建筑公路、兵营和码头,但由于他才华出众, 很快就调回国内, 并升为少校. 

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时的作战部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很看重麦克阿瑟的才华和表现, 于是他带领麦克阿瑟去见威尔逊総统, 由于麦克阿瑟向総统提出建议, 如何参加欧战. 威尔逊総统接受了他的建议, 成立了一支新的陆军部队, 命名为彩虹师, 他并获跳升为陆军上校, 由他任师参谋长, 协助师长, 率领部队, 赴欧参战.

彩虹师在欧州战场, 由于师长老迈, 一切他都放手交付与麦克阿瑟, 而麦克阿瑟在战场上, 往往都是身先士卒, 勇猛杀敌, 迭建奇功, 有记者问他; 

” 部队长怎可以常常亲自置身前线?” 

他说; “在战场上, 将军有时也常常要代理排长的职务!” 

1919年, 欧战即将结束, 这时他己升任为陆军准将, 总统为的酬劳他的功勋, 而将他调回国内, 担任西点军校校长的职务.

在此期间, 他对西点军校的校务, 有很多的改进与创见, 他时刻把;

“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治校的座右铭. 

学校体育馆的上方, 也放着一块匾, 上面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 

”今天, 在园地上撒播下友好的种子; 明天, 在战场上当可收获胜利的果实!” 

至今西点军校为纪念他, 还留有他的铜像. 但这时他因与一富有女士路易丝, 一见钟情, 并且闪电结婚, 然而此时他却突奉上级命令, 将他调往美国管辖下的菲列宾, 担任马尼拉的军区师令, 这也是他与菲列宾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他在菲列宾待了三年多, 并获普升为二星少将, 1925年他才被调回美国.

他回国后, 随部队第三军驻防在巴的摩尔, 1927年秋他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 其实他对运动也是有一套, 在他任职期间, 果然使美国的运动员, 在很多国际竞赛中, 有了更多更好的成绩! 

他曾率领美国代表队参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并且获得冠军.

(二)

1930年, 工程师出身的胡佛, 出任美国总统, 经即将卸任和已退休的前任陆军参谋长的推荐, 考虑任命麦克阿瑟接替陆军参谋长的职位. 

8月, 麦克阿瑟收到陆军部长来电, 得知胡佛总统决定让他出任陆军参谋长; 麦克阿瑟考虑到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危机之际, 和平主义思潮高涨, 军费开支必将缩减, 惟恐出力不讨好, 遂有推辞之意. 其母则力劝他接受该职, 声称:

”如果你表现出怯懦, 你的父亲在九泉之下, 也将会为此感到羞耻.” 于是他就打消了推辞之意.

1930年11月, 麦克阿瑟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这时, 美国正逢有史以来的经济大萧条, 麦克阿瑟就任后, 他拟定了一的套整军经武的计划; 首先他要加强当时陆军的加速现代化, 以提升战力, 并且调高士官兵的待遇, 增强士气. 同时还制定战争总动员计划; 他又为各兵种建立统一的采购制度, 以减少浪费; 并建立航空队司令部, 以提高地空部队, 两捿作战的协调效率.

由于当时的国际局势, 已相当险恶, 德国, 日本的军国主义横行, 苏联的共产主义也已威胁亚州国; 因此他坚持美国应维持一支强有力, 而且现代化的陆军, 为刻不容缓之事! 然而要完成这些计划, 主要的还需要国会的同意, 总统的批准. 

但是那时由于经济大萧条, 公司行号倒闭, 政府各级单位, 不是栽员, 就是削减预算; 因此, 麦克阿瑟这时为寻求通过, 他所厘订的这些增加陆军预算一案, 当然是难上加难, 以致倒处碰壁, 首先在胡佛总统任内, 就没有过关.

1933年, 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 为了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 除了颁布一连串的振兴经济政策外, 他还大幅度的削减军事预算; 此时麦克阿瑟仍留任原职, 这当然与他的企望, 更是南辕北辙. 于是他愤而要求晋见总统, 可是一再遭到拒绝, 麦克阿瑟立即向外宣称: 

“如果总统在今天下午1点钟以前未见我, 我就2点钟辞职, 3点钟召开记者会.” 结果总统应允接见.

总统在白宫办公室与会麦克阿瑟, 两人很严肃地争辩彼此的观点, 谁也不让谁, 因此没有结论; 在这种情形下, 麦克阿瑟只好退出办公室, 向总统敬礼后, 并说:

 “总统先生,如果你仍然坚持你的削减军事预算政策, 将来可能会导致美国陆军的毁灭! 那现在就请解除我的军职, 让我退役.” 

接着他又说: ” 当我回到民间, 我会继续与你抗争, 反对你的削减军事预算政策, 并向全国人民寻求公证, 看看究竟谁是谁非?”

麦克阿瑟果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军人, 有骨气, 为了国家的利益, 他不惜以自己的政治生命, 向总统挑战! 总统也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他非但没有解除麦克阿瑟的军职, 反而更信任他, 并且常常召见他, 向他咨询.

1936年, 他五年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 罗斯福总统派他再去菲列宾, 帮助他们建立国防军. 他到任最后, 担任菲列宾总统的最高军事顾问, 为菲列宾建立和训练最他们的正规军, 并着有成效.

1941年, 眼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要开打, 罗斯福总统乃任命他, 担任美国驻远东军二星上将总司令. 任职不到五个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时他深感责任重大, 但是他手上所辖美军只有31,000人, 菲军120,000人, 且装备不足; 空军飞机, 不到百架. 日军精锐部队二十多万, 还有飞机, 坦克, 大炮, 战舰等, 以雷霆万钧之势, 向菲列宾发动攻击!

(三)

这时, 日军奋力进攻菲律宾, 由于美菲军兵力有限, 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 无法抵挡日军的猛烈攻势; 麦克阿瑟曾经一度, 几乎要拿他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 与菲律宾人民共存亡.

1942 年一月日军攻下马尼拉, 麦克阿瑟只能以现有部队, 采用奇招, 以拖延战术, 等待国内援军, 但美国此时己陷入欧洲战场, 无暇东顾, 最后美菲联军乃撤往巴丹半岛固守.

因此1942年春, 罗斯福总命令麦克阿瑟撤离到澳洲, 重新布署美军在西南太平区的防务, 由他担任防区总司令, 同时并升他为四星上将. 但当他由菲律宾撤退时, 他曾慷慨誓言: 

“我将一定还会再回来!”

麦克阿瑟抵达澳洲后, 迅速联合澳洲, 纽西兰部队, 组成美澳纽联军, 重新布署, 准备反攻. 其实所谓的联军, 其中绝大多数还是美军; 日本经过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和1943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 海军溃败,盟军开始战略进攻.

这时麦克阿瑟采用著名的”跳岛作战”战术. 1944年10月, 麦克阿瑟率领的盟军终于收复了菲列宾, 他在莱特岛登陆之后, 在菲律宾总统的陪同下, 发表了最震撼人心的演讲:

”菲律宾人民, 我,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回来了!”

接着麦克阿瑟继续采用他惯用的”跳岛作战”战术, 步步进逼日本本土, 

1945年4月12日, 罗斯福総统病逝, 由副総统杜鲁门继任, 这时美国已研发出原子弹, 杜鲁门総统深深地认为; 如果要美军继续攻进日本, 实行军事占领, 以逼日本投降, 美军的伤亡数字将可能会再超过五十万人, 因此他下令投掷原子弹, 第一枚投在广岛, 第二枚投在长崎, 当时人员的死伤, 难以估计! 

同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也就告一段落.

日本宣布投降当日, 杜鲁门即令派麦克阿瑟为驻日联军统帅, 从事善后, 并着手改造日本; 他首先仍维持日本的天皇制度, 但此时天皇己无任何实权, 

 然后实行多党民主政治, 并颁布一套特别的宪法, 规定日本从此不得再拥有军队, 而且提高女性的政治, 经济, 社会, 教育地位等等. 经过将近六年的时间, 他的努力有了成就, 他终于把日本, 从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 改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

起初, 麦克阿瑟以战胜国的统帅身份, 驻进日本, 日本人对他是敢怒而不敢言, 据说当他的车队, 行驶东京街头, 一般老百都是以背相向, 来表示他们对他以及美国人的憎恨. 但曾几何时, 1951年当麦克阿瑟因韩战战略问题, 与杜鲁门総统发生严重的歧见, 而被杜鲁门免去一切军职, 调回美国时; 竟有两百伍十万以上的日本民众, 含泪夹道欢送他, 离日返美!

(四)

1950年六月, 韩战爆发, 北韩大军跨越38度线, 向南韩进攻, 杜鲁门总统立即命令麦克阿瑟, 火速军援南韩, 并负责南韩境内的撤侨工作, 同时下令美国第七舰队, 巡逻台湾海峡, 防阻中共侵犯台湾, 而且也不准台湾反攻大陆. 

此时南韩李承晚总统正式向美国求援, 美国则提交联合国讨论, 通过联合国的决议, 派遣以美军为主力的联合国军, 参加韩战, 当然其中以美军占绝大多数, 因此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这时北韩大军己侵占汉城, 并逼近釜山, 于是麦克阿瑟率领联军, 发动一次仁川登陆奇袭, 将北韩大军从中腰斩, 断其后援, 并逐渐消灭被拦捷的北韩军队. 

然后收复了汉城; 向北前进的联合国军, 则一口作气, 越过38度线, 攻占平壤, 疯狂地向鸭绿江推进, 威胁到中共东北领土; 斯时毛泽东获得苏联空军援助的默许, 乃组织所谓的”抗美援朝志愿军”, 由彭德怀任司令员, 摸黑偷渡鸭绿江, 参加韩战, 与美军对抗斯杀, 终于又把美军赶回38度线以南.

在韩战期间, 麦克阿瑟认为: 

“战争的最终目的, 就要求取胜利!” 

韩战初期, 他一直想使用台湾军队, 参加韩战, 以牵制中共; 迄至中共参战, 他则要求以海军封锁中国沿海, 甚至他还要直接轰炸中国东北重要军工业设施, 以削弱中共的战力, 可是学法律出身的杜鲁门总统, 始终认为这是万万不能做的, 因为这样一定会触怒苏联, 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两人就因为这种不同的战略思想, 几乎到了各行其是的情境, 后来杜鲁门总统终于忍无可忍, 乃决定行使他的总统职权, 于1951年四月十一日, 一纸命令,免除了远东统帅麦克阿瑟的所有军职.

麦克阿瑟被免除所有军职后, 他立即收拾行装, 搭机返美; 由于他的丰功伟业, 和英勇的事迹, 广为一般美国民众熟悉和崇敬, 因此当他抵达旧金山, 以及在华府和访问纽约时, 都是万人空巷, 对他夹道欢呼, 来敬仰和欢迎这位伟大的英雄人物.

不久, 麦克阿瑟又应邀去国会的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 发表了那篇相当著名; 

“老兵不死, 只是凋谢而已!”的演说, 历时一个半小时??. 羸得所有的国会议员起立为他欢和赞扬.

后来麦克阿瑟决定在纽约市定居, 1952年他开始担任Remington Rand Corporation的董事会主席, 年薪十万. 1964年四月五日, 麦克阿瑟84岁, 因病逝于华府Water Reed Hospital. 遗嘱要求安葬于其母家乡维珍利亚州的Norfolk. 一代英雄, 就长眠于此.




2016年9月3日星期六

連戰父子

我不喜歡連戰, 同時更不喜歡他的兒子連勝文! 因為他們都是靠著祖宗的餘蔭, 才會有今天的財富與權位. 更讓我失望的是, 連戰2013年2月25日, 還帶著他的兒子連勝文, 去拜訪中共現任领導人習近平, 介紹他兒子與習近平握手, 這是什麼居心?這可是”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連戰現任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戰的父親連震東, 是早期台灣知名的政治人物. 1975年連戰外放薩爾瓦多大使, 連震東期待連戰能回台灣發展, 曾透過行政院政務委員李登輝, 向當時行政院院長蔣經國關說, 而讓駐外的連戰得以調回國內, 並出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青年工作會主任. 從此以後, 他就官運亨通, 先後擔任過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台灣省政府主席、交通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長、第九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第三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等要職.

他雖然擔任過這許多黨政要職, 但對黨國卻毫無建樹可言, 迄今為止, 大家對他的印象, 可能也只僅限於他是國民黨的大佬而已.

前不久立法院院長王金平, 涉嫌關說案, 在台灣引起政治風暴, 現在事件又演變成”政治鬥爭”, 關說反而沒人再提起, 同時政壇不分藍綠, 似乎一面倒地”批馬”, 同時國民黨黨內”反馬派大團結”, ”批馬” 不遺餘力, 更是令人感嘆和意外.

由於王金平的”關說”事件暴發, 馬英九將其送交國民黨考紀會, 於是王金平的黨籍被國民黨考紀會撤銷, 立院龍頭寶座將要不保! 這對稍有良知, 以及對大是大非有認識的人, 大家都應會深表贊同. 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 卻不以為然, 他開了第一槍, 痛批馬英九, 怎麼用這種不當的方式, 羞辱王金平? 連戰說應該要給他應有的基本尊重, 況且王金平​​還在國外, 認為馬總統的作法有欠周延.

我個人認為, 身為國民黨的榮譽主席, 你不顧黨的決策, 不明大是大非, 怎麼可以這樣批評自己黨的黨主席, 如果你真的是看不慣, 或者有話要說, 大可以用書信和電話方式, 彼此溝通才是.

同時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太子黨代表連勝文, 近日也緊隨著他老爸, 趁政爭愈演愈烈之際, 火上加油, 為那位油嘴滑舌、偽善、左右逢源的政壇”萬應公”王金平抱不平. 還口出狂言: “現在台灣不是大明王朝!”(指特務監聽), 言外之意, 台灣不是民主國家, 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特務監控的黑暗王朝.

這話出自一個受祖宗庇蔭、養尊處優的連公子, 而且也是國民黨中常委之一, 竟然不顧黨的尊嚴, 不明是非, 只為個人將要參選台北市長的利害關係, 而囗出狂言,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同時他如果真的讀過大明王朝這一段歷史, 他應該知道大明王朝的東廠綿​​衣衛, 是與現在國府的特偵組回然不同的, 胡亂引用歷史, 錯得離了譜, 怎麼好意思啊!

台灣連家, 因受到祖宗餘蔭的披護, 享盡榮華富貴, 權傾一時, 對國民黨那些官官相護、權貴互捧、互相取暖的醬缸文化, 玩得心應手. 所以當馬總統一硬起來, 為捍衛司法尊嚴, 展示前所未有的鐵腕和決心時, 這些黨國大老、遺老、遺少們, 不免兔死狐悲, 同病相憐, 敏銳地意識到既得利益的危險, 於是帶頭集結反馬力量, 想必乃是意料中之事.

又更可嘆的是, 處理權貴關說, 維護憲政的大是大非, 這樣明顯的事實, 百姓應該大快人心才是, 然而現今不分藍綠, 這關說事件, 已撇開關說不論, 而糾纏在所謂的”轉移焦點”、”手法粗糙” 、”過程急躁”、“程序正義”等技術層面, 根本就沒有了是非, 實在是台灣民粹文化的悲哀!

面對如此嚴重、攸關中華民國憲政秩序的巨案, 每一個有良知、真正愛台灣的人, 都應該捫心自問, 我們是不是要支持維護憲政, 法治至上? 在大是大非面前, 不應該糾纏在甚麼程序、過程等技術層面. 更何況王金平之流, 是何許人也, 還有對這種只顧一己之私的權貴, 恐嚇人民甚麼”大明王朝” , 我們應該要警惕, 將來不要弄出一個”連家王朝”才是

我認為連勝文不夠格選台北市長,倒不是因為他是官二代,富二代(其實是官三代、富三代,他的祖父連震東就已經當官富有了),我並不是仇視有錢人的那一類人。

是因為這位連公子沒有任何從政經驗,一天都沒有!勉強和政治沾上一點邊的是他當了一兩年的悠遊卡董事長,但大家都知道這個位子是靠他老子來的。沒有任何從政經驗就想當台北市長?這叫小孩玩大車,自己危險別人也危險!

再來是連勝文沒有是非觀念力挺關說王,他和連戰一樣中了中國醬缸文化之毒太深,私交比正義重要,一句「大明王朝」充份暴露他滿腦八股的落伍思維!所以,這樣的人是不夠格選台北市長的,也不會有太多人支持他的。



2016年8月1日星期一

老夫少妻

老夫少妻

自古以來,男女之間的婚姻,除了某些特殊狀況,一般很少會有老少配的,尤其是老妻配少夫!

因為傳統的婚姻,大多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求的是門當戶對,年歲相當,如果還又是郎才女貌,那就更為理想。 所以那時一般人期盼的是:才子配佳人, 英雄配美人,王子配公主,權貴配豪門……等等。

但現代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現代人的婚姻,大家重視的是愛情:如果男女雙方真心相愛,兩人海誓山盟,你儂我儂,其他如相貌、年齡、財富……等等,甚至曾經婚嫁與否, 都可以置之不顧!

其實,愛情與婚姻是不相同的,愛情是兩個人相愛,可以是無條件的;但婚姻卻牽涉到兩個不同的家族,以及兩個人日後的生活形態,還有法律的約束等,問題比較複雜,所以論及婚嫁時, 男女雙方都會有他們自己考慮的條件,應該理所當然,不足為奇。

在今天的社會,男婚女嫁,除因有其他因素介入,而產生畸形的婚姻外,同時,你也可以見到不少的老少配,或其他種類的絕配。 現在我想談一談的是;「老夫少妻」配,因這比較常見。

近幾十年最著名的一個例子,莫過於在2004年12月24日, 82歲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突然宣布迎娶一位28歲、崇拜他的翁帆小姐! 以當時楊振寧的82歲的年紀和身份,作出如此「駭人聽聞」的決定,幾乎直接引發了一場婚姻史上的「地震」 ! 讓很多有心人士跌破眼鏡,同時有一些人不但不看好他們這一段婚緣的將來,甚至還懷疑其中有詐。

一般人認為:男女年齡懸殊的婚姻,男方常會受到他人「善意護衛」的關切: 「女方是不是為了男方的名聲或財產? 」

楊振寧博士自己透露,大陸「中央電視臺」去年訪問他,主持人說:​​ 「很多人擔心,都是出自於關心楊先生,您不擔心翁小姐那麼年輕,她會把您騙了嗎?」 

當時即使許多媒體都很好奇這段戀情能走多遠,無論是祝福還是質疑,都沒能影響兩個人的感情。 但十幾年已經過去,現今兩個人依然甜蜜如初。 而且他們對彼此的信賴,只有增無減。

另外還有一個相類似的例子,就是71歲編撰英漢辭典的梁實秋教授,與43歲的歌壇藝人韓菁清小姐,於1975年三月在臺北結為連理,而且當時是在梁教授前妻逝世後還不到一年,梁教授就與新歡的她,走進婚姻殿堂。

據媒體報導:

那是1975年3月29日,梁實秋提著一箱書信,從美國飛過太平洋,去臺灣締結他們的「良緣」 。

婚禮那天,梁實秋竟然打扮得比新娘子還光鮮照人。 他的禮服是韓菁清選的,是一身玫瑰色的西裝,配著一條橘黃色的花領帶,胸前插著一束康乃馨,手上戴著韓菁清送他的戒指。 比起當年那個穿著疊襠褲子,褲角上纏著布帶子在大學講臺上,給學生講英國文學的梁實秋,誰能不由衷地感嘆,愛情力量的偉大!

這天,梁實秋不拘俗套,自兼司儀,站在大紅喜字前宣布婚禮開始,然後又自讀結婚證書,隨後在賓客們的歡笑聲中,獻上新郎致詞。 這天晚上,兩個人先是大笑大鬧,後來卻在床上相擁而泣。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梁實秋和韓菁清卻用他們的愛證明,婚姻是愛情的歸屬。 他們就這樣,一起走過了恩愛的12年!

另外還有一對老少配,就是蔣夢麟先生。 蔣夢麟先生在他的晚年,有過兩次黃昏之戀。 最後一次,不但是老夫配少妻,而且其結果還是以悲劇收場。

那是1948年,蔣夢麟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農復會主委,並著有「西潮」一書,轟動一時。  1958年,第二任妻子陶曾谷去世後,蔣夢麟不等朋友幫忙,就「老夫聊發少年狂」 ,狂熱地愛上小他二十多歲的美人徐賢樂,一時間,整個臺北文化圈都被蔣夢麟攪翻了。

徐賢樂是什麼樣的人? 其祖父徐壽是晚清著名的科學家,父親徐家保,在張之洞督兩湖時期,受聘為湖北兩湖書院總教習。 生長於書香之家的徐賢樂,早年風華絕代,明艷照人, 追求者甚眾,與駐蘇大使楊傑在重慶結婚時,奢華場面令媒體驚嘆。 但七個月之後,兩人便因金錢糾葛,而勞燕分飛。

1960年在圓山飯店的一次宴會中,蔣夢麟遇到徐賢樂,蔣便對她一見鍾情,當時徐賢樂雖已年過半百,但風韻猶存,被蔣驚為天人。

此時蔣夢麟已經74歲,而當年風華絕代的徐賢樂才48歲。 兩人竟然隆情密意,蔣在給徐的第一封信中就寫道: 「在我見過的一些女士中,你是最使我心動的人。 」  蔣夢麟的字寫得不錯,幾個月後,他用一張一尺長的精緻橫幅,在上面他寫了一首唐五代艷詞高手顧敻的「調寄訴衷情」 ,特別註明「敬獻給夢中的你」,來表達對徐賢樂難捨難分的傾慕之情。

當蔣徐二人談婚論嫁的消息傳出後,社會上一片嘩然,蔣的親友包括宋美齡、陳鍘埲等更是激烈反對!

當時胡適還因病住在醫院,立即寫了一封很長的勸說信,講明此事非同小可,榮辱利益攸關,其中有一段語肺腑之言,說得很真切: 「這小姐的手法,完全是從前她對待前夫某將軍的手法,在談婚姻之前,先要大款子,先要求全部的財產管理權。孟麟先生太忠厚了,太入迷了,你決不是能應付她的人。 」

面對蔣夢麟的步步緊追,徐賢樂有些猶豫。 而胡適在病榻上給好友蔣夢麟寫心長信,因這時蔣夢麟已經走火入魔,根本聽不進別人的話,他看了胡適的這封信,怒火中燒,將信撕毀,扔進字紙簍裡。

胡適沒接到蔣夢麟的回信,十分惱恨,在江冬秀面前發洩自己的不滿。 就在胡適上衛生間的片刻,江冬秀接到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電話,​​宋美齡說:「我堅決反對蔣夢麟先生和徐小姐的結婚,請轉告適之先生,請他務必與蔣夢麟溝通,如果蔣先生一定要與徐小姐結婚,那麼,我們以後沒必要再見面了……」

江冬秀聽到宋美齡這番話開心死了,本來她對這個蔣夢麟就沒有好感,現在人都七十五歲了,還要搞出這些花花草草的事來,真是個老不修,著實令人憎恨。 可是,蔣夢麟完全不管不顧,連宋美齡的話也不聽,決絕地與徐賢樂走到了一起,兩個人秘密舉行了家庭婚禮。

結婚第二天,夫妻二人攜手過來看望胡適,江冬秀早早躲到了一邊,胡適有一句沒一句應付著新郎新娘。 新郎似乎有話要說,也不管胡適愛不愛聽,憤憤地說:「人家都說她看上了我的錢,其實憑良心說,她的錢比我多得多。 」  胡適不好再說什麼,只說了一句: 「沒事多去看看燕華(蔣夢麟與原配所生的女兒)。 」

事情最終的發展果然不出胡適所料,半年後蔣夢麟與徐賢樂因性格不合草草離婚。 離婚四個月後,蔣夢麟就在臺北鬱鬱而終......

當然這場婚姻帶給蔣夢麟先生的是幸福還是苦澀,只有他自己心裡最明白!

不過總的一句話,我認為這種老少配的婚姻,通常一方多少有一些暗算在其中,真的要想幸福快樂,談何容易!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我对胡適的认知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概括的说,他对近代中国在思想、文化、教育和政治方面变革具有重大的影响

1. 他提倡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普遍使用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主张通过引入西方文化思想来更新中国。

他提出要“打破旧的礼教思想”,而提倡科学与民主。他最为著名的贡献之一:是提倡推动白话文的普遍使用,主张用简洁的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使文学创作更为接地气,易于大众理解。他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一文中曾详细阐述,这篇文章成为了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

2. 他的文学与哲学思想


胡适的哲学观念
深受西方哲学影响,尤其是实证主义。

他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相当广泛,既有文学创作,也有哲学思考。他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受到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影响,倡导实证主义哲学,主张知识应当服务于实际的社会需求。他在哲学和文学方面的广泛兴趣,使得他不仅是一位文学改良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启蒙者。

3. 他对文学与历史的研究:

胡适在文学和历史方面的研究
,对近代也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古文运动”
强调了文学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并努力去探索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较为系统,也提倡对古籍进行重新诠释。除此之外,胡适的历史研究方法论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史料的真实性,批判传统历史书写中的主观性。

 4. 他的社会政治观点


胡适是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倡导民主与宪政,主张中国应走向现代化。他并不支持传统的专制体制,而是提出要有独立的学术和政治制度。他曾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担任过外交官和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作为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胡适在一定程度上与激进派(如马克思主义者)保持距离,但他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愿景却是一致的。

5. 他与中国现代化


胡适的思想与实践深刻
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中推动理性与科学的先行者。他提倡的白话文和对西方文化的引介,促使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特别是为当时的教育改革铺路。胡适是一个以教育和启蒙为核心理念的思想家,他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复兴与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6. 他在政治立场上的争议

胡适虽然在文化和思想界有着重要地位,但也面临一些争议,尤其是在政治立场上。

由于他提倡西化思想与改良主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
于是受到保守派对他有所反对。而在五四运动后期,他与一些激进的左翼力量产生了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的学术成就与思想价值逐渐被后人所认可,尤其在20世纪的现代中国,胡适被视为理性与科学精神的代表。

总的来说,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提倡的理性主义、科学精神、现代化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与教育发展。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一)

以前常听人说,“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其实这句话是有个典故:

因当年胡适名声响亮,一些文坛政坛意料之外的人士,常把这句话挂在口中,炫耀和胡适的关系,以求提高自己的身价。所以这句话,是嘲讽那些喜欢攀龙附凤者的风趣语录。

说起胡适,一般人对胡适的评论,大多认为:胡适这个人,既具有讲求儒家忠恕之道的君子风范,又有西方翩翩绅士的修养,同时在他所有的讲演或写的文章中,很少恶语伤人。

然而从二十年代开始,当时中国有很多青年学生,左派作家等,不断地用各种非常激烈,恶毒的字眼来骂他,但他从来都不回骂。譬如鲁迅写那么多骂他的文章,他也从不回答;共产党怎么恶毒的批判他,他也没有对毛泽东,或中共讲过非常难听的话!

但据说,胡适可能讲过最令毛泽东生气的一句话是:有一次记者问胡适,“毛泽东当年在北大做事,他是不是你的学生?胡适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他当时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

胡适说完,后面又加了一句,我想,这句话可能是胡适一生中,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胡适说:“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 ” 估计这句话后来有可能传到毛泽东的耳朵里,所以当毛泽东掌权后,就非常果断地,发动了一场全国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批判胡适运动!

所以解放后的中国, 一般老百姓,除了跟胡适有过接触,读过胡适的书的一些老一辈的人除外,一般人对胡适的了解,都只是在批判运动中,被共产党所塑造的那个胡适形象:卖国,买办文人,蒋介石的御用文人,战争罪犯,战争鼓吹者!

其实毛泽对胡适的评价,是这样说的:“说实在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

我的一生中,对胡适的印像最为深刻,但并不把他当作偶像。因为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他的著作,尤其他的“胡适文选”,是我青少年时期的最爱!

从他的著作中,我获得很多有关思想上的启发。他早年提倡白话文,并且赞成西化,但是他的写作和生活的态度,仍然保留了不少中国的故有的传统文化气息。就以婚姻而论,虽然他也谈过不少次的恋爱,但他一直遵守他母亲的庭训,始终如一地与他的元配夫人,不识知无的江冬秀女士,相守白头偕老。虽然他们两人的文化水平相去太远,但他并不嫌弃她,这是他多么令人值得尊敬的地方!

(二)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 1962年年2月24日,逝世于中华民国台北。

1910年8月,胡适从上海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年7月,在美国留学7年后,学成归国,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五四运动时期,他首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中得享大名。

李敖曾经在早期的台湾文星杂志,発表过一篇“播种者胡适”的文章,文中李敖是这样评论胡适的:

“显然的,以胡适今天所处的地位来看,他还不是一个过时的人。过时的人社会早把他遗弃,至少不再重视他。可是从报章上、谈天上、“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流言上,我们知道他还是一个毁誉交加的新闻人物,可笑的是乱骂胡适之的人和乱捧他的人一样,统统抓不到痒处!一个稍有现代化头脑的人,一看就知道胡适思想只不过是一个“开放社会”(open society)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说他叛道离经则可,说他洪水猛兽则未必。基本在某几点上,我们还嫌他太保守、太旧式,想不到这些平淡无奇的起码言论,居然还不为人所容,这真是中国社会的大悲哀!”

民国初年,胡适来美国留学,最先是在康奈尔大学学农,后因兴趣不合,而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哲学博士学位,他曾经追随哥大杜威博士,研习他的实证主义哲学。所以胡适的思想受到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甚多,他时常告诉青年学子,在做学问或做人处事时,要牢牢地记住:“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


这四句话,对我来说,一生奉为圭臬,真是受用无穷。

其次他也曾经大声疾呼,告诫年青人,为人处世,一定要做一个独立特行的人。在此所谓的独立特行,并不是与众不同,而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要有他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他自己的是非对错标准。不要盲从,不要迷信,不要崇拜偶像;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人云亦云,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跑。

(三)

胡适的这一生中,爱情坎坷,他跟韦廉斯有过初恋,跟陈衡哲有过爱恋,和陆小曼有过暗恋,而他真正爱恋的,应该是曹诚英,当时他们爱得披肝沥胆,刻骨铭心,但却因胡君有妇,在那个思想保守年代,他们的爱情,当然难有善果。

传闻中,胡适与曹诚英相恋,一度曹诚英因别人毁谤她,气得要上峨眉山做尼姑。这件事,在胡适1940年年2月25日日记中,有明确记载:“吴健雄女士(按:吴健雄是胡适的学生,曹诚英的同学和朋友)说:友人传来消息,佩声(即曹诚英)到峨眉山去做尼姑了。这话使人伤感,佩声去年旧历七夕寄一诗云:

孤啼孤啼,
倩君西去,
为我殷勤传意。
道她未病呻吟,
没半点生存活计。

忘名忘利,
弃家弃职,
来到峨眉佛地。
慈悲菩萨有心留,
却又被恩情牵系。

此外无一字,亦无住址,故我不能回信。邮印只有“西川,万年寺,新开寺”八个字可认。 ”

曹诚英有出家念头时,胡适远在大洋彼岸任中国驻美大使,已经鞭长莫及,幸亏其兄曹诚克劝她下山,才没有削发为尼。

1941年年春,吴健雄再次传递了曹诚英的讯息。吴健雄在致胡适信中说:“连接佩声信,历述三年来苦况。伊身体素弱,近更百病皆生。据其他同学来信云,佩声肺病已达第三期,令人闻之惊骇!佩声之聪明才能,在同学中不可多得;惟不能驱情魔,以致怀才莫展,至以为惜!伊每来信,辄提及三年来未见先生只字,虽未必如此,然伊渴望先生之安慰告知“
胡适于是托吴健雄带一封信给曹诚英,并附上300元美金:

若还与她相见时,
道过真传示;
不是不修书,
不是无才思,
绕清江,
买不得,
天样纸!

多么凄艳的情诗,多么令人感叹心酸!

(四)

1917年年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归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乃聘请他到北大任教。他这时即大力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并提出写作白话文的“八不主义”:

一,不言之无物。
二,不摹仿古文法。
三,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四,不作无病呻吟。
五,不用滥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字俚语。

但是时至今日,有些人在写作时,都还无法避免这“八不”。他若地下有知,也只能徒呼奈何!

同时他也发起用白话文写新诗创举,他出版的“尝试集”,就是他的杰作;也是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新诗创作! “尝试集”中我最喜爱的一首:
老鸦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他还写过一首白话打油诗:

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
古人悬梁,今人上吊;
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
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
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相传胡适为了提倡白话文,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那天胡适在北大讲演,豉吹白话文的好处,有位对文言文死忠的学生,问胡适:“你说白话文有这么多好处,难道就没一样坏处吗?譬如打电报,白话文用字多,就要多花钱。对吗?”

胡适扶扶眼镜柔声道:“不一定吧!几天前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省钱。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还是文言文省?”

几分钟过去,胡适让同学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我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12个字确实简练。但我的白话电报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接接着他解释道:“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

胡适与蒋介石两人,一文一武,截然不同,他们曾密切合作,却又互有批评。

1958年年4月10日,胡适就任中研院院长。蒋介石在胡适就职典礼上,赞扬胡适品德,并勉励中研院"应担负起复兴民族文化之艰巨任务......早日完成反共抗俄使命.” 蒋介石致辞后,胡适随后上台回应,两度直指总统“是错误的”,强调中研院应该“为学术而学术”。据说,蒋介石为此气愤至极,在日记上写道,这是他“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胡适“真是一狂人!” 那天他甚至气愤到睡不着觉。

有趣的是,当天典礼过后两人合影,蒋介石正襟危坐,反观胡适翘着二郎腿,洒脱自在。雷祥麟说,胡适当天的致辞经人录音记录后,再由胡适亲笔修饰。他本来是以口语说:“总统对个人的看法有错误。” 在化为文稿润饰后,则为“不免有点错误。” 后头还说:相关文件曾在“胡适与蒋介石”特展展出, “总统夸奖我的话是错误的。”

(五)

以下系摘自维基胡适轶事:

季羡林曾评价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并举一小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

胡适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皆有始无终,只有上卷而没有下卷,以致被黄侃讥讽为缺失“下面”一截的太监,成了将没有完稿的小说、论者称为“太监”的起源。

胡适与傅斯年的友谊亦是众人皆知,而两人的机缘的起因在于北大时期。时傅斯年21岁,胡适26岁。当时胡适任职北大、并作为哲学史的教授,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胡适没接续前任教授,讲解的商朝哲学史作更进一步的说明感到不满。

先前傅斯年曾经替班级禀报教授不适任,进而替换教授,因此班级希望傅斯年再向校长禀报一次。傅斯年听了几堂课后对同学说:“这教授虽然书读得不算多,但至少没出现什么错误,诸位就别闹了”。此事让胡适感激不已,时常称傅斯年为“保驾人“。

胡适喜欢玩一种称为过五关的骨牌游戏,在1946年6月24日的日记,还认为是世界最好的单人游戏。 1960年11月23日,雷震事件发生时,胡适因心情不好玩此戏解闷。

晚年胡适和李敖有一段往事,当时李敖作为学生比较穷。 1961年10月,胡适就写了一份信并附送的1000元的支票并邀请李敖双十节后去玩。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资料库,胡适曾于1939年被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六)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徐志摩那样多情,郭沫若那样势利。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

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至有一次幽默杂志《论语》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的为人可见一斑。

有件事最能说明胡适的作风,也就是他与街头小贩的友谊。

袁瓞是个卖芝麻饼的,空闲时也读些有关政治的书。有许多问题使他困惑,却想不出答案,于是写信向胡适请教,问:“英国为君主制,美国为民主制,实质上是否相同﹖在组织上,英国内阁制与美国总统制,是否以英国的较好﹖”

胡适不仅热情的回信,还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卖饼的,每天提着铅皮桶在街上叫卖芝麻饼,风雨无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的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盼望国家能走上长治久安之路.........单只这一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

后来,袁瓞常到胡适的办公室去看他。胡适出门,总先写信通知袁瓞,以免袁瓞枉跑那么远的路去。有一次袁瓞以为自己生了鼻癌,后来才知道不是,胡适替他写了封信,介绍他去看医院,并且表示愿意代付一切费用。
胡适不是那种把自己的才能深藏起来的人,他有什么就拿出来什么。他是什么人,全都摆在那儿。

从前上海的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向他"围剿"多次。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他从未计较过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发怒易,发牢骚更易,但平和待人,谦和做事,则是十分之难。

(七)

另外两个人们用来评价胡适的词,就是“善良”和“正直”,这里就必须讲到他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了。溥仪读了胡适的《尝试集》和《胡适文存》,非常欣赏。 15岁的他十分想见见这个新派领袖长得什么样,所以他装上电话后,一时好玩,就给胡适拨了一个电话:

“你是胡博士!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听到是一个孩子在讲话,胡适有些发懵。 “您是谁呀?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哈哈,甭猜啦,我是宣统啊!”

“宣统?好怪的名字......是......是皇上?”

“对啦,我是皇上。我听到你说话了,但还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儿,你有空来宫里,让我瞅瞅吧!”

不久,胡适就来到宫里拜会溥仪,这时的溥仪一身平民的打扮,桌上放着《晨报》、《英文快报》等报纸和杂志。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溥仪最后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现在还要浪费国家的钱,心里很不安。我本想独立生活,但老人都反对,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了依靠!”

胡适答应以后多找一些书给溥仪,后就离去了,但是这20分钟的会见却激起了胡适对溥仪的同情。不久,这件事情就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批评轰然而至,最激烈者,恐怕就是鲁迅了,但是胡适却一点不把这些批评放在心上。

不久,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皇宫,几乎所有的人都拍手称快,只有胡适极力为溥仪鸣不平,谴责冯玉祥驱逐孤儿寡母是“东方的野蛮”。

现在看来,在那个军阀当道的时代,敢这样做,恐怕不仅仅需要“善良”,更需要的是“勇气”。

(八)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欢迎酒会时,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于南港中央研究院。

一代学人往生,举国同悲共哀!蒋介石送来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我只觉得,他带着那么多遗憾离去了,也许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缘,伴着胡适,静静地躺在:台北市南港绿草如茵的胡适墓园里... ....


贴主:森姆99于2024_11_12 7:01:53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