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

文革烈士---陆兰秀

记得2013年2月份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 在这一期登载了一篇令人十分感动和敬佩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标题, 就是”姑苏女杰---陆兰秀”.

我之所以说这篇文章, 令人十分感动和敬佩, 是因为我读了以后, 深深地感觉到陆兰秀女士, 她不仅是一位女中豪杰, 而且还是一位有深度、有骨气、有远见的知识份子!

她以一个女流之辈,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不畏艰难, 不惧强权, 勇于抗拒时代潮流, 敢多次直言上书, 顶撞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 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她这种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胸怀, 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得到的, 实在须要相当的勇气!


陆兰秀女士, 1918年出生于苏州陆氏家族, 自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937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后由化学系转至经济学系, 并自学德语打算研读原著《资本论》. 当时她的这种行为引起中共地下党员的注意, 于是在对方的推荐下, 陆兰秀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结束后, 陆兰秀在参与妇联的工作中认识到邓颖超. 在下关车站因接送反对内战的上海代表时, 陆兰秀被国府特务打伤, 邓颖超付钱给她治疗.
不久她和朱传钧结婚, 并进入国防部、工兵署工作, 将情报透露给共产党的军队.

1949年解放后, 南京被共产党政权控制, 陆兰秀由刘伯承、邓小平署名介绍到北京工作, 并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之后她被分配到中央煤炭工业部任财务科长、理论教员.1958年又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图书馆出任副馆长.

在这段时间, 她因业务需要, 又自学了俄语. 并阅读了大量书籍. 但由于她曾经被民国政府的特务逮捕, 中共一直未有为她恢复党籍.

1966年, 她因丈夫朱传钧患肺结核和胃溃疡, 因此申请调回苏州图书馆担任副馆长。

在被打入现行反革命份子之前, 她最后的职位; 虽然只是苏州市图书馆副馆长, 但她却是一个四十年代就参加中共的老革命者, 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者.

同时她还地表达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不是天生神圣的东西, 而是马克思经过科学分析, 总结出来的一种科学理论. 这种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 而有所补充, 以求完善. 所以对某种理论和政策, 包括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某些理论和政策, 提出不同看法, 只要是科学的探讨, 称不上是叛逆、革命之类. 叛逆者, 是古代帝王自以为神圣, 对自己的臣民所强加的罪名. 在科学探讨, 从来没有什么叛逆的.”

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当全民皆热衷于盲目的政治运动时, 陆兰秀已经看到了这个运动背后的可怕性, 她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发动这样一场后来被称为“浩劫”的政治运动?

她认为领导人用这样的政治运动来演练全国、全人民, 以防止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复辟的做法, 根本就是错误的!

她决定冒死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

她认为现时倒处高音喇叭, 不分昼夜地高喊: “一切想着毛主席, 一切为着毛主席, 一切紧跟毛主席, 一切服从毛主席.” 这些口号令她十分担忧, 因为以此抒情尚无不可, 但现在似乎已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行动准则. 这就代表思想的愚昧, 人民无法获得自由的桎梏.

当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时, 她敏锐地观察到如果要纠正毛泽东思想的错误, 首先应该要反对他在理论上的僵化, 反对某些人将他神化, 尤其要破除林彪及”四人帮”这一伙人所制造的现代迷信.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她选择了这样一个高危险的命题, 无疑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1970年3月20日, 苏州司前街的监狱, 有一位戴着近视眼镜、年过半百的女士, 被推进牢房, 她就是陆兰秀, 管教人员给她一本"毛主席语录”, 严厉地训斥说, 你好好地读读吧!

她立刻拒绝, 并说: “我不认识这些字!”

管教人员骂她: “你这个反革命!”

不料这位女士的态度十分强硬, 她昂头挺胸高声喊道: “我没有犯任何罪! 就只是反对文化大革命! 这是真理, 那怕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也要坚持下去!”

1970年3月的一天深夜, 陆兰秀就已经写下了一份”遗书”. 遗书中, 她表达了自己对这场运动的思考:

“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 陷全民于水深火热、苦难深重之中, 扼杀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前途. 毛泽东犯此严重错误后, 又拒不接受人民意见, 拒不解放全人民, 包括所有受其蒙蔽、充当其御用专政工具或变相专政工具的人员. 因此凡我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儿女子孙, 都应世世代代牢记这一的沉痛教训, 清算这场祸殃民的文化大革命, 并且永载史册, 以儆后人!”

到了1970年7月4日, 陆兰秀终于被判处死刑, 处决的那天, 苏州古城的街挤满看闹的路人, 一辆刑车, 两个戴钢盔的壮汉, 挟持着一个倒剪双手、发灰白的小个子女子, 在街上游街示众, 她背后高高竖立的斩牌, 写着”陆兰秀”三个字, 到了刑场, 陆兰秀挣扎着不肯低下头来……

下午4时40分, 城南横山山麓, 响起了几下枪声, 陆兰秀应声倒下, 鲜血缓缓渗进了荒草黄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被中共调到苏州市委工作的丁群, 在翻阅案卷时发现了这宗错案. 丁群为此事奔走, 终于1978年5月陆兰秀的案件, 得到初步平反.

1982年4月2日,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 “关于追认陆兰秀同志为革命烈士的决定”. 中共苏州市委: 为陆兰秀举行追悼大会, 在苏州市横山烈士陵园建立“陆兰秀烈士墓碑”.

2014年9月13日星期六

名士派外交官”葉公超”其人其事

名士派外交官”葉公超”其人其事

自古以來,中國有很多以學術詩文著稱的文人雅士,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他們生活自由散漫﹑不拘小節,我們都稱他們為“名士” 。

在中國近代所有的外交官中,就出了這麼一位“名士派外交官”,他就是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的“葉公超”。

他,方頭大耳,高個子,肩胸寬厚,頭髮梳得溜光烏亮,西裝穿得筆挺,皮鞋擦得雪亮,中規中矩繫著領帶,栗色煙斗從不離手,一派英倫紳士派頭。這位就是“名士派”的葉公超。

葉公超,19041020日生於江西九江, 19811120日病逝台北榮民總醫院年77歲。他原籍廣東番禺,本名崇智,英文名喬治(George KC Yeh),字公超。

他先後畢業於美國緬因州貝茲學院和馬薩諸塞州安默斯特學院,後赴英國留學,畢業於劍橋大學文學系。葉公超素有“文學的天才,外交的奇才”的美譽,英語之好,連梁實秋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是中國的學者兼外交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任暨南大學、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中華民國外交部長(1950年-1956年)、駐美大使(1956年-1961年)、總統府資政等職。

在他擔任中華民國公職期間,曾參與並促成1952年的《中日和約》與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是為其一生中在外交工作上最大的成就。但後
​​來由於與蔣介石在外蒙古加入聯合國的問題上,持不同的戰略看法(一說是因為當時的外交部長沈昌煥進讒導致),葉公超被迫於1961年在返國述職時,先遭“留在總統身邊以備顧問”為由,  不得返任,後在年11月改聘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從此形同賦閒,而且還遭到長期監視。

葉公超雖然學富五車,英文好得呱呱叫,但他的脾気,卻壞得連全世界都知道。所以有人說:“提起李白,除了詩,忘不掉的,是他的酒;徐志摩,除了散文,忘不掉的,是他的愛情;葉公超,除了他的外交成就與文采風流,忘不掉的,是他的脾氣。” 這是葉公超的好友葉明勳說的,這番話耐人尋味。

關於葉公超的脾氣又有人說: “他一天的脾氣有四季,春夏秋冬,你拿不准去見他時會遇到哪一季,全憑運氣,可能早上去看好好的,下午就被罵了出來。”

葉公超個性率真,梁實秋就曾記述了他的一樁趣事為證:

葉公超在某校任教時,鄰居為一美國人家。其家頑童時常翻牆過來騷擾,公超不勝其煩,出面製止。頑童不聽,反以惡言相向,於是雙方大聲互罵,而且穢語盡出。其家長聞聲出視,公超正在厲聲大罵:I'll crown you with a pot of shit! (我要把一桶糞便澆在你的頭上!)

那位家長慢步走了過來,並無怒容,問道:“你這一句話是從哪裡學來的?我有好久好久沒有聽見過這樣的話了。你使得我想起我的家鄉。” 於是雙方握手言歡。

公超是在美國讀完中學才進大學的,所以美國孩子們罵人的話他都學會了。他說,學一種語言,一定要把整套罵人的話全學會,才算徹底。如今他這一句糞便澆頭的髒話,使得鄰居和他從此成了朋友。

當時和公超談得來的新詩作家,饒盂侃(子離)是其中之一。公超由圖書館樓下搬出,在真茹鄉下離暨南不遠處租了幾間平房,小橋流水,阡陌縱橫,非常雅靜。子離有時也在那裡下榻,和公超為伴。有一天二人談起英國某某詩人,公超就取出其人詩集,翻出幾首代表作,要子離讀,讀過之後再討論。子離倦極,拋捲而眠。公超大怒,順手撿起一本大書投擲過去。雖未使子離頭破血出,卻使他嚇得大驚,二人因此而不再來往。

葉公超做了十四年的英文教授,先後開設了英語作
​​文、英國短篇小說、英國戲劇、英美現代詩等等。葉公超上課,是絕對的自由主義者,重在中國書院式的熏陶,教材常是英美文學名著,也隨意拿些唐詩宋詞給學生翻譯,課堂上信手拈來。

所以上公超的英文課堂常常是妙趣橫生,“笑聲差點把紅樓扯去一角”。公超自己平日西裝革履,對學生解釋:“西服是袖子的鈕扣,是防止吃喝之後用袖子揩嘴巴”,“打領帶是便於讓人牽著脖子走”,風趣十足。

公超注重口語發音,常常叫學生朗讀課文,只一開口,便當眾指出學生是哪省人,弄得學生無地自容。葉公超自己上課“很少早退,卻經常遲到”,學生中有早退溜號者,公超卻說:“我上課來得不慢,你們卻溜得更快”。其實,公超對學生通常是“要來便來,從不勉強”的,但他滿腹經綸、莊諧自如的課堂,依舊是聽者甚眾。

私下里,學生都以和葉公超聊天為榮,據葉的清華學生、後來成為葉的外交助手的王之珍回憶,“葉先生新婚燕爾,家住清華北院,窗明幾淨,花木扶疏。師生品茗談天,不拘形跡,師生界限也就無形消失了。”

來不來聽課, 是學生的自由,但聽了課成績的高低,葉公超就沒那麼寬鬆了。公超的課程考核“多憑平時課堂印象,並不全照試題答案”,因而葉公超授課的考試, 總是令學生提心吊膽的。

某次莎士比亞課期末考試,一學生平時有些傲氣,上課漫不經心,考試時卷面不俗,但公超硬只給了個五十八分。此生登門拜訪,欲求多加兩分,葉知其來意,便從那學生進門起又是煮咖啡,又是縱談天下大事,口若懸河,兩個小時下來,就是不給他開口的機會。學生無奈,只好悵然起身告辭,葉忙說“不送不送”,最後還是追出門外,與學生握手道別,說: “你是為那兩分而來,明天給你加上去。記住,以後上課時不可再囂張!”

公超蕭然一身,校中女僑生某常去公超處請益。其人貌僅中姿,而性情柔順。公超自承近於大男人沙文主義者,特別喜歡柔順的女子。但這位女生已有男友某某某,揚言將對公超不利。公超懼,借得手槍一支以自衛。一日偕子離外出試槍,途中有犬狺狺,乃發一槍而犬斃。犬主索賠,不得已只得賠償之。女生旋亦返國,嫁一貴族。

公超屬於“富可敵國貧無立錐”的類型。他的叔父葉恭綽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其外公趙之謙的法書在內。抗戰期間這一批收藏存於一家銀行倉庫,家人某勾結偽組織特務人員圖謀染指,時公超在昆明教書,1940年奉乃叔電召赴港轉滬尋謀處置之道,不幸遭敵偽陷害入獄,被日本憲兵關押整整39天,後來取得和解方得開釋。據悉這部分收藏現在海外。而公超自此決定離開學校教席,進入政界,外交救國,成為民國直至台灣時期赫赫有名的外交官。

他自己就說: “若沒有抗戰,我是不會進外交界的”。葉公超常以“愛管是非生性直,不憂得失此心寬”自譽,恃才傲物的他, 對於官場政界的習氣完全不得要領,對於權貴,葉公超時有驚人之語,口無遮攔。

譬如當年台灣與美國打得火熱時,身為“駐美大使”、“外交部長”的他,評價艾森豪威爾不過一“大兵” 爾、甘乃迪“花花公子” 是也,說國民黨“是臭的”,言談中更是揭當政者蔣介石的瘡疤,爆料老蔣青年時代炒股嫖妓醜事,說“In America no one whole-heartedly support the governmentChang Kai-Shek is nobody-a dog!”(美國不過把蔣介石看成一條狗)……雖然一針見血,卻犯了為官者的大忌,被人揭發了出來,1961年便在外蒙入聯的關節上,被老蔣罷了官。記者問丟官後的葉公超作何感想時,葉說: “葉公超死了,以後別來找他!”,骨子裡依舊是文人氣度。

被逐出政壇以後,他的生活趨於平淡。一度重作馮婦,被梁實秋拖到台大講課。不久作罷。漸次一掃他當日的風流倜儻,晚年更顯老態龍鍾。賦閒後自云: “怒而寫竹,喜而繪蘭,閒而狩獵,感而賦詩。 書畫不會得罪人,又無損自己,是好的養性方法。當一個人手執畫筆的時候,世俗雜事都在九霄雲外,寵辱皆忘。 ” 在解嘲中顯出豁達來。

葉公超幾乎是一生鬧窮,到了台灣當“外交部長”,別人向他致賀,他說:“甭提了,賠錢貨!”(要應酬要花錢),月不敷出。一邊賣祖傳,自己畫畫外賣,以此彌補。 1978年,一個友人到他家造訪,他以百般無奈的口吻說: “我這個房子明天就要拍賣了,已經拍賣過一次,無人出價。 如果價錢低一點,我兒子說他可以買了送我。” 一臉的惘然。當年他為其寫“八行書”的廚師,在國外開了一家餐館,每年都接濟他一些,以應酬酢。

病重手術後,他一人住在醫院。護士們很同情他。出於自尊,他說: “我的太太女兒都要回來看我了。” 其實,那是自欺。

葉公超太太袁文熹,貴州人,是位荊釵布裙不飾鉛華的物理學家,燕京大學高材生,“校花”。性情爽朗,待人熱忱,生活儉樸。她一直在美國加州大學從事研究,退休後過著隱居生活。四十多年,他們聚少離多。只有在外交需要非出面不可的時候,夫人才會遷就一下,應付場面。他們的家庭生活不正常,更難言和諧、幸福。

葉公超去世時,夫人沒有趕回告別,只以未亡人身份獻了一副輓聯:

烽火結鴛盟治學成家心虛安危輕敘別
丹青遺史蹟幽蘭秀竹淚痕深淺盡縱橫

葉公超死後,陳香梅在紀念文章中說:“葉公超一生中有不少紅顏。” 不過,她認為“英豪有女人賞識,並非不道德之事,是可以自豪的……沒有女人欣賞的男人,那才該自愧呢!”


2014年9月12日星期五

被老蒋软禁32年的孫立人將軍

1990年11月初, 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周良沛前往台湾, 受故友之託, 请他给孙立人将军送去90大寿的寿幛.

孙立人晚年, 身体已衰弱不堪, 但在他90大寿的这一天, 竟饶有兴趣地和周良沛聊了一个多小时. 

当周良沛和他说起他在抗战之时的战功之时, 他的嘴唇蠕动着, 说了一句不清不楚的话. 后经孙夫人翻译, 是说:“你今天在大陆, 还会知道这样的事?”

周良沛回答:“历史会顺着原本的样子来写的!”

孙立人点点头, 浑浊的眼睛看着周良沛, 情绪有些激动:“世上好人还是多, 要是好人都能掌权就好了, 我们的国家……”

周良沛临走之时, 孙立人站起身一定要送一送他. 

当周良沛走下玄关换好鞋, 孙立人突然扒开了夫人搀扶着他的手, 站直身体向周良沛行了一个军礼! 意义深远!

孫立人將軍在我國抗日戰爭中, 協同盟軍遠征緬甸, 他所指揮的新三十八師, 在與日本的多次戰鬥中, 屢克強敵, 戰功卓著, 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備受國內外各方肯定, 有“東方隆美爾”之譽. 其中尤以”仁安羌之役” 最為中外讚譽有加.

孙立人将军也是我一生中, 最崇敬的英雄人物之一 !

(一)

孫立人, 字撫民, 1900128, 出生於安徽舒城縣一書香世家, 父孫熙澤為前清舉人, 曾任知府、審判廳長、北平中華大學校長等職.

9歲時他隨父親移居青島, 1914, 他以第一名考取清華庚子賠款留美預科, 1923, 清華預科畢業後隨即赴美. 孫立人原本想攻讀軍事, 但遭到父親強烈反對, 他順從父親, 選擇進入普渡大學學土木工程, 2年後他取得工程學士學位.

畢業後, 孫立人以25歲的”高齡”, 申請進入維吉尼亞軍校. 父親見他從軍意志堅定, 便不再反對. 1927, 他從維吉尼亞軍校畢業後, 赴歐考察各國軍事教育與訓練情形.

返國後, 他的父親孫熙澤因曾為皖系大員, 計畫替孫立人於軍中謀一高職, 但孫立人堅持從基層作起. 於是他進入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 任學生隊隊長, 然而中央黨務學校政治環境, 極為複雜, 對於思想單純的孫立人而言, 自是困擾重重, 因而調任為陸軍教導師, 開始由練兵的教育班長干起.

孫立人擔任教導師角色表現出眾, 終日在營房勤訓精練, 很快升任少校連長、中校營附. 1930年調入憲警教導總隊, 擔任上校第一大隊隊長, 在任內訓練有方, 被蔣介石評選為全總隊第一, 大加賞識. 但不久後由於軍需官扣留兵餉, 囂張跋扈, 孫立人為學生索薪餉遭拒, 憤而將其痛揍一頓, 結果遭到撤職.

被撤職的孫立人後來因為國外軍事家的推薦, 反而晉升任蔣介石侍衛總隊上校副總隊長. 然而孫立人只熱衷帶兵打仗, 對衛隊無甚興趣, 1932年即請調入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特科兵團上校團長, 駐防江蘇海州.

1933年稅警總隊調往江西剿共, 先後在永豐、丁毛山、七琴等地以寡擊眾, 大破共軍, 由於孫立人以一個團接下一個師也無法辦到的防地任務, 使得稅警團威名遠播, 名震全國, 剿共結束後回海州繼續練兵, 構築淮海至連雲港一帶的工事, 以備日後之中日大戰.

1937 年抗戰爆發, 稅警總團奉命至上海參戰. 孫立人任稅警第4團團長, 駐防於蘇州河, 後來與日軍血戰兩週, 7次擊敗日軍, 最後因率隊沖鋒, 遭日軍迫擊砲擊成重傷, 全身中彈片13, 昏迷3, 宋子文派人送至醫院急救.

傷癒後, 奉孔祥熙之命至武漢任緝私總隊少將總團長, 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 在這期間他同樣的雞鳴即起, 深夜始息, 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 孫立人緝私總隊由原本的3團殘兵, 逐步擴張至6團規模, 1941年復名為稅警總團. 12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 二次大戰全面爆發, 孫立人將軍苦心訓練的部隊終於有機會展現他們的成果.1941年底, 孫立人所屬部隊改編為陸軍新38, 經軍政部戰力校閱名列第一, 立刻從丙種師提升為加強師, 編入緬甸遠征軍, 並於19424月抵達緬甸, 參加曼德勒會戰.

當時的英軍不僅戰力低落, 節節敗退, 同時為了維護殖民地的主權, 不肯接受中英共同防禦計畫, 還得面對緬甸民眾的抗英心態, 極難獲得援助; 另一方面這時期美國於太平洋戰爭中, 正處於挨打狀態, 對於支援緬甸戰場更是力不從心, 當時盟軍的情況已是敗象環生.

4 14, 英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 彈盡糧缺, 陷於絕境. 孫立人原奉命留守曼德勒, 但見友軍即將覆滅, 因此奮不顧身, 帶領113團一千餘人馳援. 英緬甸軍第一軍團長史林姆將軍17日親往會晤, 孫立人說: “中國軍隊, 連我在內, 縱使戰到最後一人, 也一定要把貴軍解救出險!, 史林姆將軍深受感動, 緊緊的與他握手道謝.

19日凌晨孫立人開始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 他首先設置疑兵, 又以小部隊不斷對敵軍實施擾亂, 最後再以主攻部隊持續與日軍進行近身戰. 第三營營長張琦壯烈殉國,全團傷亡過半, 直至下午才攻克日軍陣地. 此戰, 孫立人軍隊擊潰日軍33師團, 解除了7千英軍之圍, 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

這次仁安羌之役, 是當時盟軍在亞洲戰場唯一的勝仗, 孫立人以一千左右的兵力, 擊退十倍於己的敵人, 救出近十倍於己的英軍. 就因為這場戰役, 英王喬治六世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 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 以表彰他的功績.

不久後英軍決定放棄緬甸, 遠征軍也奉命回國, 遠征軍副司令杜聿明決議取道野人山回國. 但孫立人以部屬生命為重, 與之意見相左, 決議轉進印度.

19428月孫立人到達印度, 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 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 10, 中國駐印軍開向緬北大舉反攻,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

孫立人指揮新38師進攻胡康河谷, 擊敗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最精銳部隊18師團, 又在194212月於於邦血戰7, 擊敗7倍於己之日軍, 駐印軍攻占胡康河谷後, 3月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 6, 成功攻克孟拱河谷.

8, 中美聯軍克復密, 孫立人升任新一軍中將軍長, 194410, 中美聯軍再次反攻緬北, 中國駐印軍由密、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 孫立人率新一軍奪下難攻不下的八莫市, 殲敵數千人, 並於19451月攻克芒友, 打通滇緬公路, 與滇西遠征軍舉行芒友會師.

隨後, 孫立人持續指揮新一軍越過海拔6千尺高山突進南卡巴, 進奪新維, 38日攻占臘戍, 23日占領南杜, 29日占領南燕, 30日攻克喬美, 僅半年連進350多公里, 並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主力部隊, 結束中緬印戰役.

自此孫立人被稱為”東方隆美爾”、”叢林之狐”, 日軍在戰後史料上尊稱他為”軍神”或”戰神”, 與麥克阿瑟、巴頓、隆美爾等世界名將並列, 新一軍也被譽為”天下第一軍”.

(二)

1945年抗戰勝利後, 共軍對國軍發動全面攻勢, 共軍首將林彪於東北與杜聿明僵持5個多月, 於是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 515日孫立人返國, 立即加入戰鬥序列, 517日首先攻克四平東南制高點五頂山, 18日持續突破四平城南防線, 林彪不敵敗逃.

孫立人持續追擊, 強渡遼河, 1日內奪下公主嶺, 林彪再次敗逃. 5​​23, 攻占長春, 24日攻占懷德, 6月時已渡過松花江, 離共軍總部哈爾濱只餘幾十裡, 只差一步共軍便要敗亡.

然而此時美國特使馬歇爾卻在中共的影響下宣布新一軍停戰, 否則就斷絕對華軍援, 迫於美方壓力, 國民政府只好宣布新一軍停戰.

10, 共軍經過4個月喘息之後, 開始撕毀停戰協定, 向國軍大舉進攻, 林彪親率30萬大軍直撲九台、農安. 此時孫立人面對10倍於己之敵軍仍不慌不亂, 4個團的兵力, 從長春行長程迂迴戰術, 於德惠與林彪血戰8, 再次將林彪擊潰.

此役, 50149團因堅守德惠, 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 149團二連防守松花江北岸陶賴昭橋頭堡, 陷於戰線後30英里, 24倍以上共軍圍攻24天而堅守成功,蔣介石賜名中正連. 這期間共軍對於孫立人領導的新一軍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 只要不打新一軍, 不怕中央百萬兵”, 可見對他的畏懼.

但隨後, 東北司令杜聿明與孫立人將軍發生多次沖突, 屢次發電向中央要求撤換, 蔣介石將孫立人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 暫時解除兵權, 其新一軍軍長之職由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

隨著孫立人離去, 再加上共黨特務郭汝槐、劉斐等人的的操控下, 名將張靈甫、邱清泉、黃百韜等人接連在戰場上殉國, 新一軍也就在東北流下了悲壯的歷史紀錄.

194510, 孫立人奉命至台灣鳳山為新軍練兵, 並將陸訓部遷到鳳山, 這是他一生最後一次練兵.

19498, 共軍將領葉飛的第十兵團攻陷福州、廈門, 發起金門之戰, 在此役中孫立人訓練的新軍201師表現極為出色, 56小時的激戰中, 共殲俘了共軍15千餘人, 後來共軍屢次想進攻台灣, 發動了八二三砲戰、九二海戰, 但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

由於孫立人主張軍隊國家化, 非常反對政府引進共黨的政工製度破壞軍中體制, 再加上個性直諫敢言, 持才傲物, 因此使他陷入政治漩渦, 遭人構陷. 19555軍統局長毛人鳳, 逼迫孫立人舊部屬郭廷亮自誣為匪​​, 引發”郭廷亮匪諜案”. 孫立人因此引咎辭職, 此後一直被軟禁在台中, 長達32.

19881, 蔣經國逝世, 台灣掀起”翻案風”, 孫立人舊屬除了籌備孫立人將軍90大壽慶祝活動, 並積極奔走為孫立人將軍翻案、平反. 320, 國防部長鄭為元親到台中孫立人家中, 宣布即日起孫立人有完全自由, 軟禁32年後的孫立人終於恢復自由. 當時記者採訪孫立人, 問他對”平反” 一事有何感想時, 孫立人反問道: “從未”反”過,何”平”之有?”

根據後來監察院調查報告, 監委認為當年孫立人不至於有兵變叛亂意圖, 匪諜郭廷亮的白自也有問題; 另外, 多封當年給蔣中正的信函內容都明白指出, 孫立人案是”冤案”整個調查結果讓這件冤案獲得澄清, 還給孫立人應有的歷史地位.

19901119, 孫立人病逝台中, 郝伯村上將下令由陸軍總部以軍禮辦喪事. 128日發喪, 靈堂內設總統褒獎令和旌忠狀、蔣夫人宋美齡贈送的花圈及李登輝等之挽額. 到祭的有以國防部長陳履安為首的國防部, 參謀總部, 三軍各總部等各單位, 民眾近萬人.

因孫立人對二次大戰的貢獻, 也獲得國際肯定, 維吉尼亞軍校在校史館中, 將孫立人同另兩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傑出校友--馬歇爾將軍和巴頓將軍並列, 永久展覽孫立人將軍生前所穿用的軍服、軍帽、馬靴、馬鞭、繳獲的日軍軍旗、畢業證書和畫像等.

2014年9月3日星期三

张竞生的”性史”和”第三种水”

名滿天下的性學研究金賽博士(Alfred Kinsey), 他原是一位動物學家, 出生在美国新澤西州, 有一次上課時, 發現學生們對性充滿誤解和恐懼, 因此萌生進行人類性行為研究的想法.

1947
年金賽獲得資助, 金賽和他的研究夥伴分別於1948年、1953年發表了兩份當時非常引人注目的研究報告, 那就是男性性行為女性性行為”. 這兩份報告是採訪遍及全美,超過12,000人而完成的: 內容包括調查未婚、已婚、婚外性行為、女性性能力以及同性戀等敏感話題. 這份報告據說造成當時學術界的一大轟動.

金賽報告是當時人類性行為研究的高峰, 但金賽的成就有多高, 保守勢力所給金賽的攻擊和打壓就有多大, 因此後來金賽迅速失去了財政支持. “女性性行為發表三年後, 金賽博士便一命嗚呼.

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 我讀到金賽博士的性學研究報告, 使我想起咱們中國, 近代也出了一位相類似的人物, 他就是不太為大眾所​​熟悉的美學博士張競生.

張競生出生於1888年廣東饒平. 19歲考入黃埔陸軍小學, 在那裡選修法文, 伏下了他後來留學法國的因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張競生23. 南北和議時, 他曾是孫中山指派的民國代表團的秘書. 因此有人認為他可以算國民黨元老、中華民國開國元勳之一

不過張競生對於政治沒有什麼興趣, 1912 10, 張競生與宋子文、楊杏佛、任鴻等人以官費生出洋. 張競生到法國, 先入巴黎大學哲學系, 1916年獲學士學位;又入里昂大學哲學系, 獲哲學博士學位.

張競生在法國接受了大量西方學術和思想, 腦子裡裝滿了社會學、性學、優生優育之類的學問, 心中則是立定想要改造中國、建設中國的宏願

1920年他自法歸來,先是受聘在潮州的廣東省立金山中學當校長, 在任上他推行一些新的改革, 如招收女生、提倡游泳之類.

張競生任金山中學校長不到一年, 就出了風波:一個學生在他所提倡的游泳課, 實羽中不慎溺死, 於是去職. 那時蔡元培正在北京大學推行兼容並包的治校方針, 遂聘任他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競生來到當時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這是一片新的廣闊天地, 他正好可以大大的施展一番平生抱負!

當時的北京大學無疑是中國最活躍的學術中心, 中外學術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 張競生一到北大, 就和胡適一同接待了當時在歐美提倡生育節制運動及性教育運動的領袖人物: 山格夫人(Margart Sanger)訪華.

張競生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大力倡導節制生育----也就是今日的計劃生育, 堪稱先知先覺, 但因“不合國情”而大受抨擊

不過他在北大講授西方現代愛情、生育、性育以及有關的社會學, 倒是頗受胡適、魯迅、周作人等新文化人物的稱讚

張競生將這些學說統稱之美的學”. 1925年他出版了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兩書. “美的人生觀出版後, 周作人在文章中稱讚作者極有天才”. 

張競生還組建了審美學社”, 提倡美育. 接著又組建了性育社”, 這被認為是中國最早提倡性教育的組織.

張競生又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他的愛情的四項定則

  一、愛情是有條件的.
  二、愛情是可比較的.
  三、愛情是可以變遷的.
  四、夫妻為朋友之一種.

這樣的觀點, 即使r放到今天來看, 也不能不說是相當激進的. 當時有許多人士參與了對此四項定則的討論, 其中包括魯迅、許廣平等人. 觀點當然不盡一致. 但是能夠公開討論愛情是何物, 在當時也不失為非常解放之舉了.

受此自由研究氛圍之影響, 認為性以及與性有關的風俗等, 當然也在應該研究之列, 於是在19265, 以性育社的名義出版了性史”(性育叢書第一集). 卻沒料到小小一冊書, 竟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他本人由此成了中國二十世紀文化史上的有名人物, 也為此付出了身敗名裂的慘重代價.

性史第一集, 初版印刷1,000. 書中收集的是張競生通過在北京報紙上刊登廣告徵集來的稿件中的幾篇文稿, 如小江平(金滿成)”初次的性交、一軻女士(即張競生當時的夫人褚問鵑)”我的性經歷等文. 前面有張競生所作之序, 每篇文章之前還有張競生所加的按語. 張競生在按語中發表了不少直白坦蕩的議論, 諸如每月夫妻之間性交幾次才合適、妻子面“對丈夫的調情求愛, 應該如何既羞澀又大膽之類. 這些議論多是從他本人的道德標準、審美情趣和生活經驗出發的.

性史出版後僅四個月, 便先在天津遭禁. 起因是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致函警察廳, 稱:”南開附近的書店出售性史情書一束女性美夫婦之性的生活渾如篇等書, 誨淫之書, 以此為最, 青年閱之, 為害之烈, 不啻洪水猛獸.” 

於是警察廳下令將性史等書全部沒收, 並且嚴密查察, 如有售賣, 送案究懲, 勿稍姑息, 以維風化”. 

此舉當然遭到南開一些開明師生的強烈不滿, 有人投書報刊, 指責:入了張伯苓的南開, 就好似入了始皇帝的秦國:教你怎樣你就得怎樣. ......隨便草上一封信, 而全天津的人便不能再看渾如篇性史等書." 

周作人在語絲南開與淫書一文中發表了投書, 並表示了他本人對於此事的態度! 

周作人說他已經看過性史等書, 覺得併沒有什麼, ......不覺得這些書的害甚於洪水猛獸說:

"
我並不因為認識張競生、章衣萍諸君而想替他們辯解, 我也不說這些書於科學上或文學上有怎樣大的價, 我也不想拿去給自家的或友人​​家的子女讀, 然而我也不覺得怎麼可怕, 自然更沒有查封之必要. 假如我的子女在看這些書, 我恐怕也要干涉, 不過我只想替他們指出這些書中的缺點與謬誤, 引導他們去讀更精確的關於性知識的書籍."

性史如何使張競生大被惡名, 還可以看張競生後來的自述, 他在自傳性質的作品十年情場說:近來有些人以為我是巴黎長期的留學生;習染了法國的淫風. 性史如豬狗的苟且, 盡情地任它發洩出來. 又有人疑我是一個"大淫蟲", 荒誕淫逸, “性史就是我的現身說法!”

性史風波, 正是在1926-27年之際. 那時北大教授每任教四, 五年後照例可請假出洋遊學一兩年(薪水照發), 

張競生已符此例, 遂請假南下. 到上海時, 恰逢張作霖攻入北京, 派劉哲為北大校長, 蔡元培去職, 蔡元培在北大的舊制多被更張. 據張競生自述, 他為此決定脫離北大, 就在上海與友人合資開辦了美的書店”. 也有人認為他是因為性史風波, 鬧得聲名狼藉, 在北大存身不住, 才去上海的.

美的書店編印的書籍主要有三類:

, 性育小叢書” . 這是從藹理斯著作中所論各種性問題編譯而成, 通常每個專題約一兩萬字. 叢書採用平裝本, 封面上都印有從巴黎公開出版物上取來的藝術裸體女像----這在當時是非常新鮮大膽的! 又因叢書定價低廉, 因而購者踴躍, 非常暢銷.

, 是普通文藝類書籍, 包括美學、宗教、藝術等.

是浪漫派文藝和文藝叢書, 盧梭懺悔錄茶花女之類.

在此期間, 張競生又創辦新文化月刊社, 社址在今上海淡水路復興中路口豐裕裡94. “新文化創刊於192711, 封面上標舉中國最有新思想的月刊”, 內有社會建設性育美育文藝雜記批評辯論雜纂等欄目. 創刊宣言中稱:

”到如今, 我國尚脫不了半文明半野蠻的狀態, 尤可惜是連這一半文明尚是舊的、不適用的!故今要以新文化為標準, 對於個人一切事情皆當由頭到底從新做起. ……”

”美的書店之興旺一時, 或許還與另一個經營特色有關. 那時上海的商店裡都還沒有女店員----”學生意”, 還一直是男性的職業, 但是”美的書店卻大膽僱用年輕漂亮的女店員. 不難設想, 這樣一家以編印銷售性書為特色的書店, 再加上獨樹一幟的年輕漂亮的女店員, 當然是非常轟動的. 張競生自己對此也非常得意, 他後來回憶

”這間小小的書店,...... 附近那些大書店如中華、商務等, 若是與我們這間美的書店的門市一比, 還是輸咱一籌.”

”美德書店所編印各書中, 在當時最引起爭議的, 或許就是張競生那本: 第三種水” !

所謂第三種水”, 是指在性交過程中女性達到快感高潮時, 從陰道中所射出的一種液體. 此事中國古代的房中術家早已發現, 也已經被現代的醫學觀察所證實

張競生特別標舉第三種水”, 本是強調性交中不僅要讓男子感到快樂, 更要讓女子也達到快感高潮. 他還相信, 出現第三種水時受孕而育的孩子可以更加健康. 為了達到這種理想境界, 張競生又主張採用某些氣功來輔助, 如丹田運氣之類. 在今天來看, 說當然不無猜測臆想之處, 但總體上並非謬誤.

”第三種水說當時遭到周作人、潘光旦等人的抨擊. 他們認為此說是不科學的;又說丹田運氣之類是企圖復興道家的腐朽糟粕. 平心而論, 到了今天,我們早已不難發現, 這些抨擊當然不全正確---有的是因所見不廣, 有的有點上綱上線”. 當時張競生自然不服, 也寫文反駁, 大打了一場筆墨官司.

以前那些將張競生說成墮落文人無恥文人的作品和傳說中, 經常向人們描繪如下一幕戲劇化的場景:流氓無賴來到'美的書店', 向年輕的女店員要'第三種水'. 似乎美的書店成了一個藏污納垢的下三濫場所. 其實這種傳說本身就是偏見的產物---認定去買性書的人必然就是流氓無賴.

”美的書店雖然一度非常興旺, 卻是好景不長, 只兩年光景就關門歇業了. 據張競生自述, 是因為書店業同行嫉妒、惡意傾軋的結果. 內情究竟如何? 尚待進一步考證!

1950
年解放後, 新中國成立, 他出任饒平縣生產救災委員會主任、及第一屆各界縣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 1951年調廣州南方大學學習, 接受學習馬列主義. 結業後分配到廣東省農林廳任技正. 1953年起任廣東省文史館研究員。

1960
年因體諒國家暫時經濟困難, 自願申請回饒平, 任職省文史館駐外館員.

隨後1966年文化革命開始, 他在古稀之年, 遭逢此次浩劫, 先是被紅衛兵批判, 繼而於1969年作為戰疏對象, 遣散在饒平樟溪區廠埔, 此時他孑然一身, 高齡多病.

1970
, 張競生在深夜讀書時, 突發腦溢血猝然去世, 享年82歲!